天人(梵語: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天神,音譯為提婆,指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最早源自古印度神話中的提婆,與之不同的是佛教認為天人為輪迴五道(或六道)之一。
天界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為地居天和空居天。如四大天王就居住在須彌山的山腳,和人類距離近;聲聞四果中除阿羅漢已脱離輪迴外,其餘三果聖人居住在色界天。
經文中使用的「天人」除了指天神,有时也可看做“天、人”,即天界與人間的眾生,因此也稱作「人天」(人類和天神)。人間有善有惡,悲喜参半,天界的享樂更多,痛苦較少(天人衰亡時仍有苦痛),故人間與天界歸屬於善道。
眾生須惡業少、善業多,無犯重罪戒者方能轉生於善道。持守五戒能於後世保有人身,不墮惡道之中;若加行十善業和禪定則可再向上往生,詳見下段。
眾生如果能夠行上品十善業,死後將升天界享受快樂。其十善為:
對天界的分層,部派佛教中有不同的學說。
說一切有部認為,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三十二天。
分別說部認為,色界有十六天。
法藏部主張,色界有二十二天。
天界眾生居於須彌山或其上空,越往上壽命越長,每一層天界的1日等於人間的好幾年,依天次而上升,故有的天層1年,可能等於人間的好幾萬年。以下為各天壽命:
在大乘佛教中有《尊勝陀羅尼經》,天人修持可消業增壽,免除堕入惡道,一切眾生修持也都能得到相同的利益。
佛教雖然承認天人存在,但只認為他們是六道之一,他們和人類一樣,被認為正在經歷輪迴的痛苦並不比人聰明多少,仍然受到嫉妒、憤怒、驕傲、悲傷等情緒的影響。佛陀經常被描繪成眾神的老師並超越他們(教義中上師地位比一切護法神高),他們也無法創造或改變世界,它們的存在是業力行為的結果。
天人不是無所不知的。他們與完全覺醒的人(佛陀)不同,他們沒有特別意識到比他們自己更高的世界的存在。天人不是萬能的。他們的權力是有限的,適用於他們自己的世界,他們很少干涉人們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