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論》(意大利語:Il Principe,或翻譯為《君王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尼可洛·馬基維利的政治論著,於1513年獻給洛倫佐二世·德·美第奇,但此書在马基雅弗利死後第五年的1532年才公開出版。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允許書藉出版發行。
《君王論》篇幅不長,但由於書中主張有違常人道德觀念,自手稿首次面世以來就爭議不斷。《君王論》的中心主題是「如有必要,君主是應該使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實現目標(例如榮譽和生存)」:
對於一个君王來說,不僅不必具備各種美德,而且還要保留那些不會使自己亡國的惡行
在守信和失信方面,君王應當效法狐狸與獅子
貶義词「馬基雅維利主義」正由此書衍生出來,連帶“政治”和“政客”也含有了貶義。
《君主論》有時被稱為是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政治哲學的第一批著作,《君主論》彷彿是傳統風格的作品,但人們普遍認為它特別具有創新性。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是用意大利語而不是拉丁語編寫的,自從但丁的《神曲》和其他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出版以來,這種做法就越來越流行。
馬基維利強調,有必要研究“有效真理”(verita effetuale),而不是依靠“想像中的共和國和公國”。他用比喻了光榮的行為和犯罪的行為之間的區別,他說:“有兩種競爭方式,一種是依法進行的,另一種是通過武力進行的;第一種適用於人,第二種適用於人和野獸”。
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中,也沒有解釋何為至善的道德或政治目標。馬基維利認為,將來的君王自然會以榮譽或生存為目標。他將這些目標與美德和審慎視為良好政治所必不可少的。更多的美德,意味著更少的依賴偶然的機會,是馬基維利時代受古典影響所產生的“人文常識”,即使這有爭議。
然而,馬基維利的進步遠遠超出了其他作家。他使用“美德”和“審慎”一詞來指代追求榮譽和進取的品格,這與基督徒對這些用語的傳統用法形成強烈反差,但更符合皈依基督信仰前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原始概念,馬基維利鼓勵野心和冒險精神。因此,在與傳統的另一次突破中,他不僅考慮了穩定性,還考慮了徹底的創新。進行重大改革可以顯君王的美德並賦予他榮耀。馬基維利顯然認為意大利在他的時代需要重大改革,並且他的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可。
馬基維利的描述鼓勵君王光榮地控制自己的命運,在某些情況下,儘管存在危險和必要的情況,但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重新定義“模式和秩序”。
這本書曾被視為改變世界的16本書之一(見美國學者道恩斯《改變世界的書》),與《聖經》、《資本論》等書並列。本書是西方許多君王、領袖學習統治術的經典。相傳本書是「英王查理一世愛不釋手;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珍藏著它的手稿影本;法王亨利四世被刺殺時,人們發現他貼身帶的,竟然是一部染血的《君王論》;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把它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路易十四,這位赫赫有名的法國國王,每晚必溫習此書,並說:「不讀此書不能高枕而眠」;拿破崙對《君王論》也百讀不厭,勝利的聯軍在清掃滑鐵盧戰場時,從繳獲的拿破崙的御車中,發現了一本他寫滿批註的《君王論》;希特勒放在床邊經常從中汲取力量;墨索里尼稱之為政治家的指南……」。[22][23]
基督徒觀點認為《君王論》的政治理論邪惡令人震惊。即使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看,仍然是過分而不可接受的,“馬基維利主義”一詞因而產生,特地描繪“為達到目而不擇手段”,以及“表面仁厚實則殘忍的虚偽政治”等等特質。
但是,也有人認為「為達目的而可以不擇手段」的觀點是對於馬基維利的誤讀,因為馬基雅維利也指出了邪惡手段的一些限制,首先,他指出只有維持穩定和繁榮才是國家可以追求的正當目標,個人為了其利益而不擇手段則不是正當的目標,而且也不能正當化邪惡的手段。再者,馬基維利並沒有完全否定道德的存在,也並非鼓吹完全的自私或墮落。英国政治哲學家昆廷·斯金纳在《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礎》中指出過:“對於馬基維利就像對於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样,美德这個概念被用來指一種不可或缺的品質,這種品質能使统治者使令人的厭惡命運的打擊和箭頭轉向並從而立志取得榮譽、榮耀和名聲。”在〈義大利君王們失國之因〉一章中,馬基维利認為一位新君王要鞏固新政權,首先需要意識到的是:“使用那些建立在你自己的行動和美德之上的方法才是“唯一正確和持久的方法。”。此外馬基維利明白澄清了他的定義,以及採取殘忍手段的前提(必須要快速、有效、而且短期)。
有學者認為該書的目的是對專制君主的諷刺。盧梭在《民约論》中提到該書是為了向讀者展示共和相對專制的優點。安東尼奥·葛蘭西認為該書不是寫给统治階級看的,而是寫给老百姓看的。因為统治階级本來就會接受這種教育,不需要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