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制造的寿星银饼正面刻有汉字篆书“道光年铸”和“足纹银饼”,分列寿星像左右两侧,寿星胡须下面则刻有汉字篆书“库平柒弍”(库平七两二分);背面中间为供奉宝鼎,周围按上下右左排列满文,币面有12个小圈和16个圆点,戳印在背面。关于满文,有这么几种主流的说法,一种认为满文意思为“台湾府铸”;台湾学者曾泽禄认为满文为ᡨᠠᡳ ᠸᠠᠨ ᡶᠣ ᡴᡳᠴᠠᡵᡳ(穆麟德轉寫:tai wan fo kicari),代表“台湾府库”;耿爱德则认为为上下为“台湾”,右边为“库”,左边代表“嘉义”,即银饼的产地,按照这种理解满文或可作ᡨᠠᡳ ᠸᠠᠨ ᡴᡠ ᡴᡳᠶᠠᠠᠠᡳ(穆麟德轉寫:tai wan ku kiyaai)。[2][6]:89台湾鸿禧美术馆藏有一种道光银饼,正面右侧并非常见的“足纹银饼”,而是“大清国宝”,寿星下方也改为“足纹”,可能属于样币,机构鉴定为真品。[9]除了大清国宝版之外,所有的道光银饼均有“成”或者“成记”戳记,可能系生产银饼的银号打上的标记,“成”的年代较“成记”早;也有人认为这种戳记应该为“讫”字。在减重的道光银饼中,经常出现“官局”戳记。[6]:90-92
连横在《台湾通史》称:“咸豐三年(1852年)林恭之變,攻圍郡治(台湾府城,即今台南市),塘報時絕,藩饷不至,而府库存元宝数十万两,滞重不易行。乃为权宜之策,召匠鼓铸,为银三种:曰寿星,曰花蓝,曰剑秤,各就其形以名,重六钱八分,银面有文如其重,又有‘府库’二字,所以别洋银也。是为台湾自铸之银。”从现今的发现看,咸豐以前“道光年铸”的寿星银饼也不在少数,因此寿星银饼开始制造的年份大概率是在道光年间。蒋仲川在其1939年出版的《中国金银镍币图说》中称“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温在台南州新党郡度白口地方起事,自称兴明大元帅,铸造此种寿星银饼”,其后张惠信在《中国货币史话目录》中再度引用了这一说法,但考察史料无论张温人物本身,还是“新党郡度白口地方”地名均无考;寿星银饼发行时间较长,道光年间最大规模的起义为张丙起事,二三月内就已平息,如果只是小乱并无需要铸造银币,再加上币面道光年号和满文,因此此说有误。海外的记载则相对明确:1847年伦敦出版的R·蒙哥马利·马丁著《中国政治、商业与社会》(China,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Social)提到在稍早前道光皇帝批准了一种类似西班牙银元的新货币用于支付军饷,这种货币在漳州和台湾发行;1848年《中国通商手册》(Chinese Commercial Guide)第三版则提到这种货币是在台湾铸造并发行且质量较差,在第五版中提到福建道库在1838年发行该币,至1842年质量降低,1845年版比最初质量下降了5%,可见初版在1838年。[6]:85-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