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以及其快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領域,使印度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新興的力量[1][2],是潜在超级大国。隨著印度军事实力的成长,印度已經擁有核武器、洲際彈道導彈、兩艘航空母艦,而且還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開發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印度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計劃)的國家。
在太空領域上印度也有著不少成就,例如它的月船1號和火星軌道探測器兩個太空探測器項目,都顯示印度正一步一步努力邁向世界大國之列。
根據一些學者[4][5][6]、媒體[7][8][9]和经济史學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在他所著的《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所說,從公元一至一千年印度曾經構成了的世界最大經濟體。[10][11]此外,當中國佔有世界經濟主導地位時,印度將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0]印度的經濟總量在1700年曾經佔有世界的27%(相比歐洲當時佔有23%),但直至1950年只佔有3%。[12]也因此許多現代經濟史學家指責殖民地統治者令印度的經濟地位下降。[13][14]
在17世紀時,印度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佔有世界的60%至70%。[15][16]
雖然印度已經被確定為一個潜在超级大国,[17][18]也常被稱為南亞地區的「天生」霸主(例如其在南亞地區擁有的壓倒性優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口數量),[19][20]但印度國內存在著深層次的矛盾,極大的貧富差距和基礎建設的落後等,若果印度不克服這些問題將會大大阻礙其發展。[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