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辽军区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下辖的一个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1944年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军区、冀中军区、冀察军区、冀热辽军区等4个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副政委李楚离,参谋长彭寿生,政治部主任李中权。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冀热辽部队大反攻,使得冀热辽军区的作战区域极大扩张(详见冀察热辽军区词条)。1947年4月1日,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改为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冀热辽军区改为冀察热辽军区。
红七军沿革为红三军团第五师、红四师第十三团、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红13团、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第二营、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季广顺、政委王道邦)、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兼第一支队下属的第三团。193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以雾灵山为中心,建立冀热辽根据地。1938年2月,晋察冀一分区政委邓华奉命开辟平西,由一分区三团和一分区政治部的干部组成邓华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参谋长李钟奇。包森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分配在邓华主管的政治部负责民运工作。邓华支队从涞源出发,出紫荆关沿长城东北行进,经涞水县的板城,涿县的野三坡,进入平西斋堂川,司令部设在西斋堂村中的聂家大院。邓华支队协助地方在东斋堂建立了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后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邓华支队以斋堂川为基地向周围地区发展平西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昌(平)宛(平)、房(山)涞(水)涿(县)、宣(化)怀(来)3个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了150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包森任房来琢联合县县长和房来琢自卫军队长。
陕北红二十八军沿革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358旅716团第2营、雁北支队,司令员宋时轮。1938年4月20日宋时轮接到电令向冀东进军。1938年5月初,改称宋时轮支队由雁北出发,经蔚县桃花堡,5月25日进入斋堂川杜家庄与邓华支队会师。
1938年5月25日,在平西门头沟斋堂(今属清水镇)杜家庄,根据5月17日八路军总部的电令,两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邓宋纵队)。共5000余人。挺进冀东。
1938年5月31日,四纵指战员5000余人,由斋堂出发,分南北两路,经平北向冀东挺进。
1938年6月10日当夜,邓、宋两支队在铁矿峪、洞台、兴隆城、南冶、 沙峪一带会合。6月11日凌晨,邓华支队在沙峪村拿下警察所,得知日军坂垣师团的一个中队正朝着着沙峪方向行进,企图支援四海守敌。邓华布署在沙峪村东的东山嘴通向怀柔县城的必经之路设伏:31大队一营埋伏在河套南山,二营埋伏在河套北山,在日军前进方向的正面部署重机枪一个连的兵力。战斗打响后, 34大队也赶到沙峪投入战斗。上午11时至下午4点多钟全歼坂垣师团一个中队120余人,缴获步枪80多支,轻机枪3挺,掷弹筒3个。八路军伤亡200余人,纵队参谋长李钟奇负重伤,党总支书记郑良武等70多人牺牲。
留下第12支队第36大队和骑兵大队在平北坚持游击战争,主力继续东进,6月17日占领兴隆,6月21日进抵蓟县以北的平谷将军关、靠山集、下营地区。6月21日纵队司令部刚刚在将军关安顿下来,就遭到日机轰炸。紧接着满洲国军两个团的兵力从北面沿潮白河尾追而来;东面几百名日军从兴隆县方向扑来。陈群率三十三大队一营还击潮白河方向来敌,打了一天,完成任务后趁夜撤出战斗继续向敌后挺进。1938年6月下旬,三十三大队夜袭了兴隆县六道河子之敌,缴获了一批弹药,接着突出敌重围,出现在兴隆城下。
1938年7月6日,在八路军第四纵队配合下,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冀东发动了有20万人参加的武装抗日暴动,并组建了拥有10万人枪的冀东抗日联军(1938年7月-1938年10月)。“抗联原计划成立6个总队,结果成立了39个总队,再加上一些独立大队,仅抗联系统就有7万多人的全副武装部队,属于国民党和杂牌军的有3万来人。”
先后攻克了平谷、蓟县、迁安、玉田、乐亭、卢龙等县城,控制了冀东广大地区,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7月8日,中央电示第四纵队速向遵化、迁安、卢龙地区挺进,冲破敌人的包围,与冀东抗联会合。8月初,邓华率三十一、三十三大队向东挺进,攻占了迁安县城。1938年8月13日关东军从靠山集进攻将军关,邓华部队通过本地乡长蔡兴斋帮助标定地图和行军路线,安然转移到四座楼。1938年8月中旬,邓宋纵队指挥机关一部和冀东暴动武装主力于遵化县铁厂镇会师。邓宋纵队和冀热边特委及暴动武装的领导干部于8月下旬在铁厂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由宋时轮、邓华分任正、副司令员。会后,第四纵队主力分别向都山和兴隆山地区进军,因受到阻击而分别退至滦河以西和白河以西地区。1938年10月,第四纵队领导决定将主力和冀东抗联全部撤回平西根据地整训。邓宋纵队和冀东人民抗日武装留少数部队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大部转移平西整训。在西移途中,由于被围追截击,冀东人民抗日武装遭受较大损失,一部返回冀东,一部随邓宋纵队撤至平西根据地。
193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第4纵队为基础,在平西地区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萧克为司令员,政委陈漫远,参谋长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晋南。并组成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和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纵队番号即行撤销。
八路军第四纵队留下三个小支队在冀东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冀东抗日联军随八路军第四纵队西撤平西整训,途中失败,只有1400多人返回冀东:
1939年8月,中共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决定不再派主力进军冀东,主要靠冀东自身的武装力量建立多块小块根据地,逐步形成大片;同时决定冀东部队统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冀东党组织为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区党分委(简称“冀东区党分委”)。第十三支队在北宁路以南、还乡河两岸、遵化和冀东西部平原抗日,发展到2000人。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召开扩大的干部会议,认为:冀东虽初步形成两大块游击区,但基本区仍处于东西部被分割状态,玉田县大部分地区还没开辟,只有蓟县与遵化县边界局部地区可作为东西部之通道,整个基本区成葫芦形状,今后任务是把东西两块游击区连成一片。为摧毁刚刚建立起来的冀东区东、西两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5月5日起,“日伪军”集中4000多兵力进行“扫荡”。
“日伪军”在发动“扫荡”进攻同时,修筑碉堡和公路,增设据点,企图分割、封锁冀东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此时,分散在游击根据地的游击队展开反“扫荡”斗争。自1940年5月5日至6月10日,冀东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作战47次,毙伤“日伪军”1500多人。在反“扫荡”的紧要关头,1940年夏初第十二团主力从平西抵达冀东,由冀东区党分委书记兼政委李楚离和十三支队参谋长曾克林率领开赴冀东,即刻投入反“扫荡”斗争。
由于游击区和武装力量的扩大,为适应冀东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1940年7月25日,撤销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番号,成立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仍归冀热察挺进军指挥。冀东部队整编,原来9个游击总队,一部分充实第十二团,大部分编成第十三团。单德贵独立支队于年底编入第十三团。整编后,第十二团在东部地区活动,第十三团在西部地区活动。从此,冀东地区初步实现了由多股小股游击队发展成大股游击队的计划。同时,在各县、区着手建立基干游击队,以支持地方工作和配合两个主力团作战。
冀东八路军利用1940年青纱帐季节,由东西两线主动出击。白草洼战斗首战告捷,拉开了出击的序幕。7月28日,包森、曾克林指挥第十二团和第十三团各一部,将侵入盘山进行“讨伐”的日本关东军武岛骑兵中队(号称“常胜军”)70余人,全部歼灭在盘山西麓白草洼,开创了冀东武装力量全建制地歼灭日军劲旅的战例。白草洼战斗后,包森率十三团沿蓟运河南下平原地区,曾克林率第十二团第一营向东部地区挺进,连克玉田县鸦鸿桥、窝洛沽,丰润县三女河、任各庄等傀儡政权部队据点。此时,先期到达东部地区的第十二团团长陈群率十二团另一部夜袭开滦矿警队。在7月28日滦县下尤各庄战斗中,节振国牺牲。8月,百团大战打响,冀东八路军自8月下旬起,向北宁铁路及各地据点广泛出击。8月22日,八路军第十二团包围开滦赵各庄矿、唐家庄矿和北宁线上的古冶车站,各据点的日军均被击毙,“伪军”和警察全部被缴械。9月初,在唐(山)丰(润)公路上的任各庄设伏,全歼日军200多名。接着,在任各庄东面的金庄、常庄等地毙伤“日伪军”300多名,连续攻克唐山郊区的曹家口、张官屯等据点,一度攻入唐山市内。随后,李运昌率第十二团一部和丰滦迁联合县基干队进入迁安县、滦县、卢龙县边界地区,先后攻克安各庄、九百户及北宁线上的雷庄、卑家店等据点,初步打开了迁滦卢地区局面。冀东区党分委派出干部和一支40多人的游击队深入北宁铁路以南地区活动。包森率第十三团和单德贵第三支队在蓟县、平谷县、三河县、遵化县等地出击。在此期间,冀东民众万余人积极进行破交活动。8月22日至24日,唐山地区民众在主力部队掩护下,将北宁铁路开平至古冶段及公路、桥梁大部分破坏,使北宁铁路数次中断。迁青平地区的民众在喜峰口至平泉,董家口至青龙、宽城至东大地的公路上,挖路沟、割电线、砍电杆,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经这次广泛出击,冀东游击区进一步发展扩大。11月下旬,在迁安、滦县、卢龙三县边界地区,建立迁滦卢联合县办事处,下辖路南、路北两个区,成为后来向滦河以东、北宁铁路以南地区发展的前进基地。西部蓟平密联合县向北伸展至平谷、密云、兴隆县深山区,向南伸展至蓟县平原和三河、宝坻地区。这样就将被分割的东西两大块游击区联结起来,形成了地跨11个县的广大游击区。在这广大游击区中创造了多块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形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在此期间,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力量均得到发展。1940年秋,冀东抗日武装发展到3720人,其中两个主力团2800人,县、区游击队920人,已经能够在必要时集中兵力形成拳头,有力打击“日伪军”的进攻。10月下旬“日伪军”集结6000多人,对丰滦迁和西部游击根据地进行“扫荡”,两个主力团在地方武装力量配合下,给予强有力的反击。仅11、12两个月中,就作战30多次,歼灭“日伪军”600多名,胜利地保卫了游击根据地。随着大块基本区的形成,各方面工作均有迅速进展。1940年底,冀东区已建立7个抗日联合县委和县政权,除新建的迁滦卢联合县外,其余6个县能征收粮款的村庄已有3000多个,人口110万。全区共产党员发展到6000人。为了加强领导,冀东区党分委于1940年底分设东、西两个地委,东部地委书记周文彬,西部地委书记李子光(后为赵观民)。 1940年12月,冀东区党分委在盘山召开会议,部署全面工作。在军事方面,要求继续加强两个主力团的军政训练,迅速发展县、区游击队,广泛组织民兵,频频出击消灭“日伪军”,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1941年5月,主力团“大战红五月”,作战200余次。其中玉田县渠梁河一战,毙伤“日伪军”近400人。冀东八路军打出了威风,小股“日伪军”不敢轻举妄动。为提高军队素质,军分区成立了营级规模的教导队,训练主力团连排级干部和游击队领导干部。部队向正规化发展。
为了精简机构,减轻群众负担,1942年2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撤销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冀东区党分委。1942年3月,冀热察区委员会冀东区党分委及其下设的冀东区东部、西部两个地委改为中共晋察冀边区第十三地方委员会(亦称冀东地委)及其下设的东部分委员会、西部分委员会;冀东军分区改称第十三军分区;同时设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署。第十三地委机关无固定驻地,随游击战争的开展在冀东各地游动,所属党员2万多名,该地委直接受晋察冀分局领导。
1942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东北工作的战略方针,晋察冀分局派赵濯华、张化东、杨雨民(黄云)到冀东工作。1942年12月,赵等到达冀东后,成立了冀东区东北工作委员会(简称“东工委”),李楚离兼书记(后为李运昌兼),赵濯华任副书记,张化东任组织委员,杨雨民任宣传委员。“东工委”专门负责向东北进行战略派遣,为将来大反攻做准备。
1942年4月、9月,冀东军民连续粉碎日军对冀东实行的第四、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使基本区的大部得到恢复,并开辟了新区。年底,经调整行政区划,十三地委领导两个地分委及其下属的7个联合县委、4个联台县工委。1943年7月,十三地委改建为中共冀热边特别区委。1942年10月,“日伪”发动了以沟壕堡垒政策为主的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冀东反扫荡的方针是“敌进我进,开辟新区,以外线作战配合基本区反扫荡”。1943年2月第一次冀东恢复基本区战役历时5个月。基本区的大部得到恢复,并开辟了新区。这时,冀东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363万,地域扩展到长城以北、热河边境地区。
根据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决定,1943年7月第十三地委改称中共冀热边区特别委员会(简称冀热边特委),同时撤销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署的建制,建立冀热边区行政公署(简称冀热边行署),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特委书记兼行署主任、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特委机关驻迁西县上水峪、下水峪和丰润杨家铺一带,主要活动在迁西、迁安、兴隆、玉田、丰润等县,下设第一至第五5个地委、专署、军分区。
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抗日战略反攻需要.中共中央于1944年7月28日发出《关于晋察冀边区划为4个区党委和军区的指示》在冀东建立冀热辽区党委和冀热辽军区。1944年9月,晋察冀分局决定,中共冀热边特委扩建为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受晋察冀分局领导。此时,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已经发展到南抵渤海之滨,北达朝阳、赤峰,酉临潮河,东到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
1944年10月上旬,中共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皈依寨举行地方干部会议讨论减租减息。这场会议长达15天,冀热边特委、行署、军分区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会议。1944年10月16日接到“日伪军”大量增兵消息,决定军区机关向北转移,特委组织部长周文彬率特委机关、行署机关、军分区卫生部、丰滦迁联合县干部和第四地委部分干部及警卫部队向西南杨家铺转移。10月17日凌晨,独八旅团3千名日军,将800多名重要干部、机关人员团团围住。特委组织部长周文彬、特委宣传部副部长呂光、特委副秘书长李杉(李彬)、第四地委书记兼专署专员丁振军、军分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王少奇、负责会议安保的第12团特务2连连长刘景余、马岭甫、丰滦迁联合县委宣传部长魏众等430名干部和战士牺牲,冀东军区联络部部长任远以下150多人被俘,行署副主任朱其文、特委社会部长钟子云、敌工部部长宋哲、县武委会主任李振中、军区特派员兰山、丰滦迁县长甄一鸣、三专署专员高敬之、特委党员训练班主任李滔等不到120人最终成功突围。[4]聂荣臻评价:“杨家铺战斗,是我军在华北抗日战场上的一次罕见且损失重大的战斗。”
1945年1月,冀热辽区党委成立。机关驻蓟县、玉田、遵化、丰润、迁西县一带,下属地委按照晋察冀边区统一编排的名称序导,第一至五地委依次改称晋察冀边区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地委。
1945年5月31日,平北地委组建中共热河西部地区工作分委,刘书亭任书记,李守贞任办事处主任。同时平北军分区组建热西支队,王亢任支队长,吴涛任工分委副书记兼支队政委。1945年7月,晋察冀军区《关于冀察深入开展热西南工作指示》指出:“平北宜将伪满洲军自独石口至四海全线挤过长城,积极进逼,向热河西南部扩大解放区。”第十团、第十三团与几个县支队编入热西支队。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8月12日,冀热辽区党委发出《关于当前紧急任务的指示》,要求各地委动员根据地军民收复失地,组织城市接收委员会,大量扩军,阻止“敌伪”外逃。冀热辽区党委、冀热辽军区接到聂荣臻和朱德的进兵东北命令后,在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的主持下,在丰润县的大旺庄召开区党委紧急会议,和詹才芳、张明远、李中权、彭寿生、朱其文、苏林燕、李子光等研究确定了部队进军东北的任务是配合苏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解放东北人民,扩大发展部队,摧毁“敌伪”组织,建立人民政权。在冀热辽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的基础上,由李运昌和行署副主任朱其文、地委书记焦若愚、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荒、军区副参谋长王亢组成“东进工作委员会”和东进指挥部,同时决定抽调四个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及2500名地方干部,8个团、1个营、2个支队共13000余人,在东进工作委员会的率领下,挺进东北。同时对冀热辽区的工作也作了安排,决定由张明远任区党委代理书记,负责全面工作,詹才芳为副司令员、李中权主任负责军事工作。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部队迅即分三路进军热河、辽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
8月27日.中共中央电示晋察冀分局:为了用大力迅速巩固热河、察哈尔两省进行各种工作,要立即组织热河与察哈尔两区党委。8月29日,中共中央向冀热辽区党委发出了《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的电报:“苏联为了维护远东和平与受中苏条约之限制,必须将东三省交还国民政府,国民党军队亦将进入东北三省。我党我军进入东三省后,红军必不肯和我们作正式接洽或给我们援助。”“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我党我军在东三省的各种活动,只要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之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寄予伟大之同情。因此,部队可用东北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地进入东三省。不要声张,不要在报纸上发表消息,进入东北后开始亦不必坐火车进占大城市。”但由于李运昌等在行军中电台功率小而没有接收到,由此几乎引发了一场外交事件。曾克林部任然以八路军冀热辽第十六军分区名义公开进驻沈阳。
李运昌和焦若愚、李荒、王亢等十多名主要领导干部,率第二梯队沿北宁路向东北进发。8月29日行军到抚宁县深河乡宿营时,接到东路军曾克林、唐凯发来的电报,请求与苏军联合攻打山海关。9月6日李运昌率第二梯队到达山海关,留守山海关的第十六军分区副司令员李道之,第十六地委、专署负责人于明涛、刘亦如和苏军伊万诺夫少校等,率中苏军队出城列队欢迎。当晚李运昌把山海关与苏军会师的情况电告党中央、晋察冀军区。9月12日,中共中央向各解放区、各部队作了通报:“我冀东李运昌部,在山海关与红军(苏联)会师,开盛大联欢会,苏军表示协助我军,对我热河建立之新政权,亦表示尊重。”同一天,延安还把这一情况电告了在重庆的毛泽东、周恩来:“李运昌六日电,他们与红军官兵在山海关开盛大联欢会,他们准备在热河成立行政公署、专署及军区等,红军答应尊重我之政权及领导机构。李运昌并准备乘车或飞机到东北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在山海关之红军系属赤峰指挥,并说山海关以东沿海一带我之部队均可登陆。”东进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立即组建冀热辽军区第十九旅,任命第十七军分区副司令员张鹤鸣为旅长,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团,防守山海关。留下朱其文负责山海关的党政工作。9月8日李运昌等乘火车赴锦州,对锦州和葫芦岛的防务作了相应的安排。在锦州成立了中共辽西地委、专署和卫戍区,任命徐志为书记兼政委,张士毅为专员,计明达为锦州市市长,王衍(后周家美)为锦州卫戍区司令员,彭涛任地委组织部长,管辖锦州、阜新、北票等15个县、市。同时,还接管了各市县的政权,建立起了人民政权。1945年11月中旬,王云带领的“出关干部队”230人到达辽西。彭涛在王云的协助下,分别将干部队的同志,分配到阜新、义县、彰武、绥中、黑山、朝阳、北票等14个县,担任县委书记、县长、部长、区长等职务。
9月5日,曾克林部3000余人乘火车抵达沈阳站。苏军沈阳卫戍司令卡夫通少将允许该部进驻沈阳故宫东面的小河沿,第十六军分区司令部设在师范学校里,其他官兵分驻在居民家里。第二天,苏军又派两名上校通知第十六军分区司令部搬进原日满的市政府大楼,军分区政治部进驻原日本宪兵司令部。 9月7日,驻沈阳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安德烈·克拉夫琴科(英语:Andrey Kravchenko (general))上将和军事委员盖伊·拉扎列维奇·图马尼扬(俄语:Туманян, Гай Лазаревич)中将,在沈阳大和宾馆专门宴请曾克林、唐凯,苏军几位军长作陪。席间,克拉夫琴科上将告诉曾克林、唐凯:“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志已经来电,说你们是毛泽东、共产党的队伍,你们可以安心驻军沈阳”“你们来沈阳,我们没有去车站欢迎你们,很对不起。这主要是受中苏条约及英美国家的限制,我们不得不如此”他还建议把“八路军”的臂章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臂章,在外交上可以争取主动。这就是以后东北人民自治军名称的来由。不久,经双方共同商量,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由曾克林任司令员,张化东任副司令员,唐凯任政委,张进任参谋长,汤从烈任政治部主任。9月14日十六分区部队和地方干部开赴南满,陆续接收了鞍山、辽阳、营口、抚顺、本溪等城市。
至9月上旬,收复热河省。
9月14日下午,李运昌率冀热辽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由锦州乘火车开到沈阳,由于唐凯已通知苏军司令部,苏军还派出了300多人的仪仗队,到火车站迎接。李运昌等住进了满洲国的军管区司令部,也就是原张作霖的大帅府。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9月2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在承德成立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热河分委员会,规定“热河分委受冀热辽区党委领导,但与中央局得建立直接电台联系”。1945年9月设立冀热辽区委辽西地委、唐山市委。1945年10月至11月间中共热河分委一度归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11月,全区设82个县.有人口1900万。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鉴于该地区处于进军东北三省的特殊重要战略地位及冀热辽区党委组织领导范围过大,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45年11月9日,在原冀热辽解放区建立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热河、辽宁分别单独建省委,中共热河分委改建为中共热河省委员会,冀热辽区党委及热河省委均受冀热辽分局直接领导。同时,原中共冀熟辽区委员会所属的辽南、辽西地委划归辽宁省委领导。这时的冀热辽区党委组织活动范围仅限冀乐地区,下属5个地委及1个市委。12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冀热辽区党委改称中共冀东区委员会。
司令员何能彬(兼),政委李子光
司令员李雪瑞,政委傅西河。1943.7-1944.4、1945.1-12,两次组建。
1942年5月20日,冀东军分区决定调第十三团第一营一、二连和第三营第八连,以及部分地方游击队,于1942年7月正式组建冀东第十一团。赵文进为团长,吴宗鹏任副政委兼政治主任,苏然任参谋长,翟文斌任副参谋长,段雄飞为特派员。团辖4个步兵连和1个特务连共500余人。1943年10月5日,第十一团为避敌军锋芒,从遵化的鲁家岭地区转移到迁安彭庄、三屯营、撒河桥一带。适值冀热边特委、行署和军分区的机关亦驻在附近的东水峪村、西水峪村(化名天津)。翌日即遭“日伪军”万余人的远途奔袭。“日伪军”连续发动猛烈攻击。为保卫冀热边领导机关的安全,第十一团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战,在山头上、沟壑中、坟堆旁展开了白刃战。其中第四连在团通讯队队长宋英奎、团队列参谋刘静之的带领下,打得尤为艰苦顽强,激战一天都顾不上吃饭。东水峪保卫战中,四连长上午就牺牲了,代理指挥的是排长李建(廷)勋,任务是率先向西南方向冲锋,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军区指挥机关向东北突围。四连是面向重兵冲杀,牺牲极大,代理连长李建(廷)勋壮烈牺牲。傍晚,趁“日伪军”疲倦,掩护领导机关分路突围,从李家峪出冷口,转移到长城北。1944年4月,第十一团建制:
总计重机枪2挺,轻机枪14挺,掷弹筒3支,没有迫击炮。第十一团趁着在遵化南部打开局面的有利时机,于1944年5月,进驻丰润上下水路一带进行整编。奉命兼任第五地区队主力。调第四区队长田心任第十一团副团长,调第四区队第二连编入十一团,调第十二团第一营营长杨树元接替关旭任团参谋长,调第四区队副政委娄平任团政治处主任,任命第五地区委书记焦若愚兼第十一团政委。新编第四、十区队隶属于第十一团,李兴任第四区队队长,冯寿天(后为龙水文)任第十区队队长。
司令员曾克林,政委王延春
第十六地方委员会分委员会(1945.5-8)
1940年10月,为进一步扩大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冀东区党分委决定在滦河西岸以青龙山为基地建立中共迁(安)滦(县)卢(龙)联合县工委和行政办事处。工委书记李海涛(李文)、办事处主任张振宇。主要任务是向北宁铁路两侧发展,为开辟滦河以东和铁路以南奠定基础。1941年8月初,冀东区党分委举行第三次扩大会议,总结了夏季反“扫荡”失利的经验教训,为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扩大武装抗日的回旋余地,会议作出了“积极向外发展,开辟新区”的决定,在迁滦卢联合县开辟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逐步向南、向东发展。1941年11月,冀东区党分委和冀东军分区对滦东隐蔽形式的开辟作了部署,派冀东大暴动时滦东的领袖人物高敬之到迁滦卢联合县任工委书记,主要负责向滦东发展;原在那里的办事处主任张振宇负责向铁路南发展。冀东基本区打治安军战役胜利对滦东地区的开辟影响很大。特别是1942年1月20日,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参谋长兼十二团团长曾克林率部强攻迁安县杨店子据点,消灭治安军300多人,拔掉了这个据点。此后又先后拔除了商家林、樊各庄、油搾等几个据点,为东渡滦河扫清了障碍。1942年5月,迁安县滦河东岸地区普遍建立了村政权,滦河东至青龙河西开辟出五六个乡的范围。青龙河东一部分村庄也有了抗日活动。1942年8月18日冀东地委《关于(滦)河东工作的决定》,1942年10月组建了中共迁(安)卢(龙)抚(宁)昌(黎)联合县工委和行政办事处,高敬之为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全面负责滦东地区的开辟工作,迁滦卢联合县建制撤销。在已开辟的地区进行了基层党组织和村政权的建设工作。建党贯彻隐蔽慎重的发展方针。村政权一律是“两面政权”,即每村建立办事员,为抗日村政权的负责人,同时保留保长的名义,以应付上级政府。办事员多是经过教育忠心抗日的保长担任;少数也有另设办事员的。到1943年春,滦河以东,洋河以西,南至北宁铁路,北到长城,共建9个总区。北宁铁路以南建迁卢抚昌联合县路南办事处,总共辖700余村庄。冀东地委鉴于滦东已由初期的小块游击区,逐步发展为跨长城内外的大块游击区,于1943年3月15日作出了《对滦东工作的决定》,肯定了用很短的时间把滦东开辟出来的成绩,指出了群众工作还很差,地区也不够巩固等问题,明确规定了把滦东开辟的游击区逐步发展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工作方针和具体政策。1943年6月,整个滦东局势发展很快,抗日烽火已遍及北宁铁路南北和长城内外。南起渤海之滨,北到凌源,西靠滦河,东至绥中的前所,大块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与冀东基本区联在一起,武装力量除主力部队第十二团以外,还拥有3个县的基干队和各区游击队共300多人,民兵已发展到万余。1943年7月,设立冀热边第三地委和第三专署(亦称滦东地委、专署),徐志任地委书记,高敬之任专员,长城以北地区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工委书记先为张化东(兼),后为刘光路,办事处主任信修;长城以南建临抚昌联合县,县委书记张化东、副书记彭莱、县长计明达。迁卢抚昌联合县县委书记石堂,县长张士义。
司令员王耀南,政委王世煜
司令员赵文进,政委焦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