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反应,也写作耦合反應、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有机片段;M=主基团中心)与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1][2]。
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开发钯催化偶联反应,贡献突出,共同獲授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3][4]。
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偶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氧化加成;第二步是另一分子与其转移金属化,将待偶联的两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待偶联的两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不饱和的有机基团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通常易于偶联。中间体通常不倾向β-氢消除。[5]
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偶联。[6]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
乙烯基-乙烯基>苯基-苯基>炔基-炔基>烷基-烷基
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乙烯基-烷基>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水溶液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7]
偶联反应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用镍与铜。四(三苯基膦)钯是常用的钯催化剂。钯催化的有机反应有许多优点,如:官能团的耐受性强,有机钯化合物对水和空气甚穩定。
如下一些关于钴催化的偶联反应的综述[8],钯[9][10][11][12][13]和镍[14]介导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用途[15][16]。
离去基团在有机偶联反应常为溴、碘或三氟甲磺酰基。有机氯化物相对这些离去基团更廉价易得,故氯是较理想的离去基团。与之反应的有机金属化合物还有锡、锌或硼。
虽然大多偶联反应涉及的试剂都对水和空气极其敏感,但不可认为所有有机偶联反应需要绝对的无水无氧条件。有些有机钯介导的反应就可在水溶液中,用三苯基膦和硫酸制备的磺化膦试剂反应。[7]总体来讲,大多这类反应都藉不饱和金属络合物反应,而这些络合物都不满足18共价电子的稳定结构,故空气中的氧气能影响偶联反应。
常见偶联反应有:
一种基于芳基卤代烃和全氟代苯的钯-催化偶联反应由基思·法纽(Keith Fagnou)和其同事所报道。对于这种缺电子的芳环来讲,这类官能团化反应很不寻常。[17]
许多偶联反应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制药工业[18]和相关的工业原料[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