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治·俾士 (英語:Rev. George Piercy ,1829年2月27日—1913年7月16日)為英國 大英循道会差会 (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首位來華傳教士 ,在中國 傳道 31年,建立教堂,開辦學校、醫院,並以粵語白話文 翻譯 西方屬靈書籍,被譽為「中華循道公會之父」(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3] 。
生平
佐治·俾士生於英國 北部約克郡 壁克寧區(Pickering),青年時投身海員工作,經歷兩次海上旅程後轉為務農為生。
1851年1月31日(咸豐 元年),21歲的俾士以義務傳教士 身份自費抵達香港 ,但抵港後才得知他原定要接觸的英兵循道會友羅斯中士(Sergeant Ross)已於一星期前病世,同年12月北上廣州 傳道。
當時清政府 已簽訂《南京條約 》約十年,西方人士要進入中國仍然有一定困難。雖然不能進城,他便在城門口派單張。後在伦敦传道会 華人牧師梁發 的幫助下開始傳教活動,在廣州十三行 以商行職員身份進行隱蔽的傳教,他又不斷寫信給英國循道公會,報告事工情況及進展。
1852年4月,俾士申請成為英國循道海外差遣員,獲批准後,差會增派畢治(Rev. W.R.Beach)牧師和郭修理 (Rev. Josiah Cox)牧師,帶著倫敦英國循道公會的差會任命俾士為牧師的公文來華。
1853年,俾士終於得到教會的支持,正式按立他成為牧師及承認他是首位循道公會來華的差遣員,在廣州 南門外增沙街開設「增沙惠師禮堂」並附設男校「新沙書院 」,遂組成廣州教區(發展成後來的中華循道公會華南教區,下轄有包括香港的七個教區,1914年名為中華循道公會),擔任第一任教區長。
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循道公会的传教士们避难澳门,在澳门诞生中国第一批循道公会华人教友。
1858年《天津條約 》簽訂後,避地澳門 [ 4] 的俾士等傳教士再度返回廣州工作,但鑒於澳門的良好環境,他們決定保留澳門居所作為循道會傳教士休養之所,並制定了按家庭輪流到澳門休假的制度,傳教士設堂傳教,並在廣州增沙創設「聖道書院」,培養華籍牧師[ 5] 。
1860年至廣東佛山 開拓,在古洞街賃房佈道。
1861年在南關增沙購屋作禮拜堂,後稱增沙堂。
1862年在西關第十甫購屋改建福音堂,附設學塾 ,後稱十甫堂 ;在高第街 設福音堂,後稱高第堂。
1882年返回英國後,繼續向倫敦 西印度碼頭地區的中國水手傳教至1913年離世為止。[ 6] [ 7] [ 8] [ 9] [ 10]
著作
俾士以粵語白話文 (又稱「羊城土話」或「羊城土白」)針對廣東地區傳教工作而翻譯 及撰寫的通俗讀物,包括:
《公禱書 》
《衛理七篇講章》
《天路歷程 (土話)》(羊城土白,1871)
《曉初訓道》羊城:太平堂小書會,同治七年(1868年)
《以利亞記略》羊城:增沙書室鐫,同治二年(1863年)[ 11] ,(受何進善 著《約瑟紀畧》史傳體章回小说 所啟發而撰寫)
《啟蒙詩歌》羊城:惠師禮堂,同治二年(1863年) [ 12]
《初學問答》(四冊,1861—1864)
《教會法要》
《地理略論》(1855)
《新禱文全書》(1859)
《聖經擇要詳論》(1863)
《歌頌詩章》(1863)
《對中國的愛——紀念廣州第一位循道會女教師耿瑪麗》(Love for China : Exemplified in Memorials of Mary Gunson, the First Female teache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 at Canton) (1865)、
《一位資深傳教士關於中國鴉片罪惡的證言》(A Veteran Missionary's Evidence as to the Evils of Opium in China)(1896)
《倫敦的華人:事實與呼籲》(The Chinese in London:A Fact and an Appeal)(1883)[ 13]
粵語白話文 聖經譯本 [ 14] :
路加福音(1871),歌羅西書(1872),保羅達會小書(1872),迦拉太書-腓立門書(1872),舊約創世紀(1873),創世紀、迦拉太-腓立門(1872-1873),新約全書(馬太福音傳、馬可福音傳、路加福音傳、約翰福音傳、使徒行傳、哥羅西書(1873/1871-1873)),新約全書(1877),羅馬人書=啟示錄(1877),馬太福音(1882),馬可傳福音書(1882),創世紀(1887),新約全書:羅馬書-啟示錄(1899)
家譜
俾士的祖父是一位鐵匠,父母親(John and Hannah Piercy)務農為生,家中七名孩子中排行第六。
元配 溫樂鍾 (Joan Wannop,1830-1878) 同為大英循道会差会 (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來華傳教士,與俾士牧師在中國產下三男二女,包括
約翰(John)
佐治·俾士 (George Piercy, Jr.,1856-1941)俾士牧師同名次子,後稱小俾士,英 裔香港教育 家,曾任拔萃男書院第二任校長近四十年,拔萃男書院 及拔萃女書院 的中文校名「拔萃」為俾士 校長姓氏Piercy之吳語 音譯 [ 15]
愛德華(James Edward)
珍妮(Jane,夭折於繈褓)
安妮(Anne Frances)
1878年,溫樂鍾 驟患肺結核 在廣州辭世。
1882年,俾士返回英國倫敦續弦,再娶循道會女傳教士
泰勒(Anne Maria Taylor),育有二子二女,包括
長子威福烈Wilfred Ashton
長女Lilian Mary
次子Arthur Conrad
次女Annie[ 16]
紀念
傳記
黃作 編著:《華南循道公會百年簡史(1851-1950)》(香港:香港聯區,1950)
盧約翰(John Rose)著,楊林譯:《苦難重重的教會––––循道公會華南教區開基一百年的歷史(1851-1951)》(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1984)
文國偉:《循道衛理入神州》(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1995)
盧龍光 、湯開建 、張照、顏小華:《苦難中成長的教會-英國循道公會佛山傳教發展史:1851-1949》 (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ISBN 9789627706250 )
Jane Ashby:A Life Remembered: George Piercy, 1829-1913: The Yorkshire Farm Boy Who Founded a Mission in Canton, China 中譯《創建廣州教會的約克郡農場男孩俾士的生活回憶(1829—1913)》(2016)
參見
參考文獻
新教在中国的传播
背景 人物 传教机构 影响 重大事件 中国新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