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塚古墳是位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垂水區五色山的一座古墳,呈前方後圓形。该古墓被指定为国家史迹,出土文物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財和神户市指定有形文化财。
该古坟是兵库县最大的古坟[注 1],建造时间推测为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古坟时代中期),是日本最早进行修复整备的古坟之一。
五色塚古墳是一座巨大的前方后圆坟,位于日本兵库县南部,神户市西部的垂水丘陵南端,建造地点能够俯瞰明石海峡和对岸的淡路島。古墳名为“五色塚”或“千壶”,始见于江户时代,其中“五色塚”之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尚不清楚[注 2],而“千壶”之名则据说是源自墳丘上的埴輪群[1]。古墳所在区域虽然在战前被保护为松林,但在战中被砍伐用于采油等用途,战后被开垦成耕地[1];此外,古墳的前方部有山陽本線和JR神戶線通过,周围也修建了道路,因此古坟地貌如周濠(围绕古坟的环濠)等也已改变。此古墳曾多次进行考古学挖掘调查,同时也进行了复原整修,是日本最早进行复原整修的古墳[2]。
古墳的墳形为前方后圆形,前方部分朝南。墳丘由3层築成[3],长194米,是兵库县最大的古墳[注 1](全国第40左右[4])。墳丘表面的每层都有圆筒埴輪(日语:円筒埴輪)列,每层斜坡上也铺有石子。埴輪数量估计为2,200个,石子数量估计为230万个(2,784吨),其中上层和中层的石子产自淡路岛。墳丘周围有内深、外浅的两层周溝,内圈周濠中、墳丘的细腰部和后圆部的东北,有3个方形的岛状遗迹。[3]埋藏设施尚不明确,推测为豎穴式石室。[5]
从古墳的形态和出土的土偶来看,其建造时间为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处于古坟时代中期[6]。被葬者身份不明,可能是统治着明石海峡及其周边的豪族首领。[4]建造过程中从明石海峡对岸的淡路岛运来大量石材的事,与《日本书纪·神功皇后纪》中的内容相对应,这表明被葬者的统治地区可能延伸至淡路岛。[5]此外,这座古坟的规模与当时的大和王权中的大王墓(佐纪古坟群(日语:佐紀盾列古墳群))相媲美。然而,这个地区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建造巨大的古墓,因此在建造过程中,可能存在来自大和王权中枢的强烈干预。[5][2]此外,由于当时大和王权的大王墓正在从大和(佐纪古坟群)转移到河内(百舌鳥、古市古墳群),因此也有一种假设认为这种变化与大和王权中枢的变动有关[5]。
该古坟于1921年(大正10年)与小壶古坟一起被指定为国家史迹。[7]2012年(平成24年),出土品(圆筒埴轮群)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財。[8]
该古坟的规模如下(括号内为可靠性欠佳的估计值)[3]。
该古坟是通过在下层通过挖掘土山、再在中层和上层填土堆积形成的。[5]以腰部东侧的壕沟底部为基准,古墳高度为:后圆部18.8米、前方部前端13.0米。[3]该古坟的规格与奈良的佐紀陵山古墳(古墳长207米,位于日本奈良市)相当。[2]由于佐纪陵山型古墳和与之相似的前方后圆墳都分布在环畿内地区,因此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些古坟在建造时都位于畿内制的领域支配范围内。[10]
在古墳周围环绕着锁孔形的周濠(不注水的空濠[6])。山阳电铁本线和JR神户线经过前方部前面,四周还铺设有道路,因此周壕的整体面貌尚不清楚,但可以推测原始的周濠环绕整个古墳[5]。在前方部南侧周濠,还发现了类似通道的遗迹(土桥)。[6]另外在后圆部,还有环绕周濠更外侧的周沟。[5]这条周沟在西侧沿着小壶古墳的周濠外侧变形,但不能确定这是否表明五色冢古古坟和小壶古坟是同时修建的,还后来修建其中一个古坟时变成了沟渠。[5]
周濠内,墳丘的腰部左右与后圆部东北的3个地方发现有方形的岛状遗迹。[5]腰部左右的岛状遗迹边长20米。[3]后圆部东北的岛状遗迹还出土了圆筒埴轮棺以及陪葬品。[5]这些岛状遗迹用途不明,一种说法是腰部的遗迹为祭坛,后圆円部东北的遗迹为陪冢。[5]
国指定
国指定 出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