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屬印度(丹麥語:Dansk Ostindien),是丹麥在印度的殖民地的稱呼,是丹麥殖民帝國的一部分。丹麦-挪威联合王国在印度擁有200多年的殖民地,包括現今泰米爾納德邦的特蘭奎巴鎮,現今西孟加拉邦的塞蘭坡,以及目前的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丹麥在印度的存在對歐洲主要大國來說意義不大,因為它們既沒有軍事威脅也沒有商業威脅。與其他地方一樣,印度的丹麥-挪威企業通常資金不足,無法像英國,荷蘭和葡萄牙企業那樣主導或壟斷貿易路線。
然而,不顧一切,他們設法堅持他們的殖民地,有時通過利用大國家之間的戰爭在中立旗幟下提供外貿活動空間。由於這個原因,他們的存在被容忍多年,直到19世紀英國海軍力量的增長導致佔領和強制出售丹麥的財產,關鍵日期是1839年,1845年和1868年。
拿破崙戰爭期間,丹麥海軍被英國摧毀,丹麥東印度公司的印度殖民地逐漸衰落,英國最終佔有了它們,使它們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荷蘭和英國商人在17世紀香料貿易的成功,令丹麥和挪威商人羨慕不已。[1][2]1616年3月17日,丹麥-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Christian IV) 頒佈憲章,成立丹麥東印度公司,壟斷丹麥-挪威與亞洲之間的貿易,為期12年。[3]也許是由於丹麥投資者缺乏信心,再過了兩年才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資助這次遠征。1618年,荷蘭商人兼殖民地管理者馬切里斯 (Marchelis de Boshouwer) 的到來,才為第一次航行提供了動力。[4][5]馬切里斯以康提王國國王 Cenerat Adassin 的使節身份 (或至少聲稱如此) 抵達,尋求軍事協助對抗葡萄牙人,並承諾壟斷與該島的所有貿易。[6][7]
第一次遠征於1618年在海軍上將 Ove Gjedde 的率領下出發,花了兩年時間才抵達錫蘭,並在途中損失了一半以上的船員。1620年5月抵達錫蘭後,他們發現國王不再需要任何外國援助 - 三年前已與葡萄牙人達成和平協議。令海軍將軍失望的是,康提的國王也不是唯一的國王,甚至不是「這片土地上最尊貴的國王」。[8]
由於未能確認達諾-挪威-錫蘭的貿易契約,達諾-挪威人在收到貿易總監Robert Crappe的消息前,曾短暫地佔領了Koneswaram廟。[9]
Crappe在主力艦隊前一個月搭乘偵察貨輪Øresund號出航。Øresund號在开利开尔 (Karaikal) 沿岸襲擊了葡萄牙船隻,自己被擊沉,大部分船員被殺或被俘。兩名船員的頭顱被放置在海灘上的釘子上,作為對達諾-挪威人的警告。Crappe和13名船員逃出沉船,上岸後被印度人抓獲,並被帶到Tanjore(現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坦贾武尔)的当地的半独立领主纳亚克 (Nayak) 手中。[10][11]結果,纳亚克對貿易機會很感興趣,Crappe 與他們談判了一份條約,授予他們塔兰甘巴迪 Tranquebar (或 Tharangamabadi) 鄉村、[12] 建造「石屋」 (Dansborg 要塞) 的權利,以及徵稅的許可。[13]此條約於1620年11月20日簽訂。[14]
殖民地早期的日子非常艱苦,行政管理和投資不善,再加上從丹麥派出的貿易船隻幾乎損失了三分之二。[15]雖然返回的船隻在貨物上賺取了利潤,但總收益遠遠低於冒險的成本。[16]
Rasmussen, Peter Ravn (1996). "Tranquebar: The Dan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16–1669".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In 1616 Danish merchants began to speculate on how they might get a share of some of the huge profits to be made out of the East India trade.
Ved Oktroj af 16. Marts 1616 blev det dansk-ostindiske Handels-Kompagni oprettet med det hollandske Kompagni som Forbillede. [By 16 October 1616, the Danish-East India Trade Company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Dutch Company as a Model.]
Efter Kontrakten med Kejseren skulde Danmark have Monopol paa Ceylonhandelen i 12 Aar [According to the contract with the king, Denmark was to have a monopoly on the Ceylon trade for 12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