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澤正隆(日语:中沢 正隆/なかざわ まさたか Nakazawa Masataka ?,1952年9月17日—),日本物理學家,專長光子學與光通訊。現任東北大學 (日本)特聘教授、金澤大學董事(兼任)。紫綬褒章表彰。IEEE Fellow。
中澤發明了實用級摻铒光纖放大器(EDFA),帶來了高速光導纖維革命。
1971年山梨縣立甲府南高等学校畢業[1],1975年金澤大學工學部畢業[2]。1977年獲得東京工業大學(東工大)物理電子學碩士學位,1980年獲得東工大工學博士學位。
1980年,中澤加入日本電信電話公社(NTT的前身)電氣通訊實驗室。1984年‐85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研究員。1999年,他成為日本電信電話(NTT)研發研究員。
2001年,中澤回到學術界,進入日本東北大學電氣通訊研究所(RIEC),2008年成為特聘教授(DP),2010年擔任RIEC所長。
2011年,中澤當選為「國立大學附設研究所中心會議」理事會會員,並成為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機構(ROEC)成員。
中澤於1984年首次將鉺離子引入光通訊,當時他建造了第一台工作於1.55 μm的摻鉺(Er3+)玻璃固體雷射器[3],將其用於光時域反射儀(OTDR)。此一創舉解決了以往的故障問題,並以130公里長的單模光纖寫下世界最長距離的紀錄[4]。隨後,他於1987年開始研究摻鉺光纖雷射器 [5],並於1989年開始研究放大器[6]。
大衛·佩恩團隊於1987年發表了第一個EDFA[7],中澤使用1.48 μm InGaAsP雷射二極體(LD)來抽送鉺光纖[6],並於1989年報導了最高增益46.5 dB[8]。1988年,他使用LD進行1.55μm拉曼放大(英语:Raman amplification)[9]。藉此,中澤發明了LD泵浦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6] ,使得建造緊湊、可靠、低功耗的光纖放大器成為可能。他還在1984年發表了背向拉曼放大技術(backward Raman amplification)[10],該技術至今仍在商業應用中。
其後,中澤利用超短高斯脈衝,[11]、光孤子[12][13][14]、光學傅立葉變換,[15]、和奈奎斯特脈衝對高速光傳輸技術進行了大量研究[16]。中澤的工作涉及多個光子學領域,包括光通訊、各種光纖雷射[17][18]和最高多重數為4096的正交調幅(QAM)相干傳輸[19]。晚近,他一直專注於鎖模技術的產生各種光脈衝[20]和具有連續可變量子密鑰分發 (QKD) 的 QAM 量子噪聲流密碼[21]。
中澤發表了50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22],並進行了400場國際會議演講。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獲得了電子情報通信学会(日语:電子情報通信学会)(IEICE)頒發的5項論文獎和3個百年里程碑表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