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三自一包

1956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燎原社“包产到户”档案(复制品)。永嘉县被认为是包产到户的发源地[1][2]

三自一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0年-1962年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时,所提出的农村经济政策[3][4][5]。三自一包萌芽于1950年代中后期[1][2][5],其中“三自”指自留地自由市场及自负盈亏,而“一包”是指包产到户[3][4][5][6]。该政策的目的是缓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造成的全国性大饥荒,恢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存条件[3][4][6]。三自一包获得了刘少奇邓小平陈云邓子恢等中央高层的支持,但遭到毛泽东等人的反对[6][7][8][9][10]改革开放后,三自一包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重要借鉴[2][4][11]

历史

起源及发展

三自一包最初萌发于1950年代中后期[1][2][5]。1956年,广东四川湖北浙江的部分农村地区先后出现“包产到户责任制[2][10]。此后,1959-1961年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导致中国大陆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数千万人死于大饥荒[12][13][14][15][16];对此,安徽广西等地进行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改革试验,成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效果显著[2][6][8][10]

1961年,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等人决定在省内推行责任田制度,曾获得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一定支持,而当年对安徽省内36个县的调查显示平均的产量比上年增加了38.9%[1][8][17][18]。1961年12月,曾希圣到江苏无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问曾:“有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否还要搞责任田?”以及“生产开始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变过来?”[1][8][17][18] 曾回答毛说:“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群众再搞一段时间?”[8][17] 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遭毛泽东批判是在搞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被免职并调离安徽[1][8][17][19]

推广及终止

从左到右: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毛泽东(1962年7月)

但三自一包政策获得了时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刘少奇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等中央高层一定程度的支持[4][7][9][20][21]。在包产到户的试验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亦扮演了重要角色[5][19][21]。1962年5月,主管农业的邓子恢向刘少奇反映,安徽省实行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建议在安徽继续实行,并向外省推广,刘少奇表示支持[6][10][20]。刘少奇曾说,应该起草一个文件,全国推开[7]。1962年年中,邓小平对三自一包的“包产到户”表示支持,并引用谚语“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出台[7][9][22]。而陈云不仅向刘少奇建议实行包产到户,还主张让农民分田单干,认为“邓子恢包产到户不彻底,要分田到户”[8][9],1962年7月初他还曾专门面见毛泽东建议推广[1][7]。刘少奇表示,凡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热情的手段,都可采用[6][10]。全中国大陆大约有20%的生产队,陆续实行了包产到户[1][17]

另一方面,1962年夏,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畔,毛泽东与刘少奇第一次发生直接冲突,毛泽东质问刘少奇为什么不顶住邓子恢、陈云等人的“右倾”举动,当面斥责道:“你急什么?压不住阵脚了?为什么不顶住?”、“三面红旗也否了,地也分了,你顶不住?我死了以后怎么办!”[8][23][24][25][26] 刘少奇回答:“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8][23][24][25][26] 自1962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起,毛泽东明确反对这项“三自一包”政策,将陈云、邓子恢等支持的包产到户批评为所谓“单干风”,邓子恢遭批判降职[1][6][8][10][19]。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1][7][8][23]

后续

文化大革命前后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5周年庆典上(1964年)

1963年春夏,毛泽东发动的“四清运动”正式展开[20]。他于5月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等问题的指示》的讲话,其中提到“资产阶级右派和中农分子把希望寄托在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这‘三自一包’上面。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在城市搞‘五反’,在农村搞‘四清’,就是挖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挖资本主义的根子,挖修正主义的根子。”[27][28][29] 1964年2月,在接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等外宾时,毛泽东提到[8][30][31][32][33]

1962年上半年,我们党内有些人在国内主张“三自一包”,目的是要解散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要搞垮社会主义制度。“三和一少”是他们的国际纲领,“三自一包”是他们的国内纲领。这些人中有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还有副总理。除此以外,每个部都有,每个省都有,支部书记里更多。夏季我们开了工作会议、中央全会,把这些问题都抖落出来了。

同年3月,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插话,“一九六二年,又闹不讲阶级、不讲阶级斗争,各部门可不稳呢!邓子恢要搞‘包产到户’。王稼祥过去从来是有病,那半年没有病了,就是要‘三和一少’。可积极哩!... 那时他们在国际上是要搞‘三和一少’,在国内是要搞‘三自一包’。”[34]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三自一包”成为刘少奇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状”[4][6][8],刘少奇于1969年被迫害致死[35]。与此同时,作为文革时期党内的“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此前支持包产到户的“猫论”则成为他的“十大罪状”之一,他也被长期批斗迫害[36]

改革开放前后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重返政坛,与胡耀邦等人主导了拨乱反正,后于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37][38]。改革开放时期,“三自一包”政策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借鉴之一,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紧密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承包制的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干部储备[2][4][11]。1980年,刘少奇获得中共官方彻底平反[35]。199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9]

參見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第七章 风起云涌【7】. 人民网. 2014-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08) (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魏众. 从“责任田”实践到家庭承包制 ———基于安徽的考察 (PDF).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1年.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6)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3. ^ 3.0 3.1 3.2 潘淑淳. 三自一包. 《档案天地》. 2010年, (11): 1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通过维普.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钮文新. 家庭联产承包. 人民网. 《中国经济周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07) (中文). 
  5. ^ 5.0 5.1 5.2 5.3 5.4 吉怀儒; 吕立兴. 任雷远:曾给邓子恢当秘书. 焦作网. 《焦作晚报》.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30) (中文).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吕连仁. 毛泽东与刘少奇政见分歧的由来.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 201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中文). 
  7. ^ 7.0 7.1 7.2 7.3 7.4 7.5 党史知识大讲堂: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2011-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0) (中文).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丁抒. 大跃进/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 香港中文大学. 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中文). 
  9. ^ 9.0 9.1 9.2 9.3 毛泽东为何对邓小平的“猫论”如此反感?. 凤凰网. 人民网.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中文).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张海荣.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认识和态度 (PDF). 《毛泽东研究》. 2015年.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2-07). 
  11. ^ 11.0 11.1 王伟群. 伟大的第一步——中国农村改革起点实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青年报》. 200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中文). 
  12. ^ 贾艳敏; 朱进. 国内学者“大饥荒”问题研究述评 (PDF).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 17 (2). doi:10.13317/j.cnki.jdskxb.2015.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12-02). 
  13. ^ 陈意新. 西方学术界的大跃进饥荒研究 (PDF).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doi:10.13317/j.cnki.jdskxb.2015.0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7)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中文). 
  14. ^ 劉兆崑. 中國大饑荒時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研究之綜述與解讀 (PDF).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8年, (7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10-09)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15. ^ 储百亮. 大跃进究竟饿死多少人?. 《纽约时报》.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中文). 
  16. ^ MENG, XIN; QIAN, NANCY; YARED, PIERRE.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of China's Great Famine, 1959–1961 (PDF).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5, 82 (4): 1568–1611. ISSN 0034-6527. doi:10.1093/restud/rdv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9-06).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961年:曾希圣搞包产到户 毛泽东沉默不语. 凤凰网.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5) (中文). 
  18. ^ 18.0 18.1 史海回眸: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态度. 搜狐. 《南方周末》. 200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17) (中文). 
  19. ^ 19.0 19.1 19.2 许人俊. 邓子恢和六十年代的包产到户试验.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中文). 
  20. ^ 20.0 20.1 20.2 高华. 大饥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0-08, (6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2)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21. ^ 21.0 21.1 1962年邓子恢触怒毛泽东 农村调查不敢再说实话.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5) (中文). 
  22. ^ 邓小平同志“黑猫白猫论”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 《老年生活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中文). 
  23. ^ 23.0 23.1 23.2 1962年毛泽东坚持三面红旗 斥刘少奇:你急什么. 搜狐. 光明网.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中文). 
  24. ^ 24.0 24.1 萧象. 刘少奇是什么时候感到自己要挨整的. 爱思想. 201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中文). 
  25. ^ 25.0 25.1 王光美; 刘源. 刘少奇之子谈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倒刘少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 搜狐.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2) (中文). 
  26. ^ 26.0 26.1 “三年困难”时期中央领导人之间出现尖锐分歧(摘自《四清运动实录》). 新浪. 《宁夏日报》. 200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中文). 
  27. ^ 毛泽东.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等问题的指示. 马克思主义文库. 1968年汉版《毛泽东思想万岁》. 196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5) (中文). 
  28. ^ 武力. 第十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200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07) (中文). 
  29. ^ 毛泽东. 毛泽东文革前文字: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等问题的指示. Marxist Philosophy. 196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8) (中文). 
  30. ^ 戴煌. 庐山会议到文化大革命(一). 《华夏文摘》. 《“‘造神运动’的教训——为庆祝新中国五十华诞而作”》. 200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 
  31. ^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4年.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6) (中文). 
  32. ^ 党史百科:中央工作会议(1964年5月15日-6月17日).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33. ^ 何云峰. 毛泽东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的三大心结.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4). 
  34. ^ 毛泽东. 在一次汇报时的插话. 马克思主义文库. 1968年汉版《毛泽东思想万岁》. 196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0) (中文). 
  35. ^ 35.0 35.1 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人民网. 《人民日报》. 198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中文). 
  36. ^ 邓小平:我是刘少奇之后“第二号”. 凤凰网. 《文汇读书周报》.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中文). 
  37. ^ 童青林. 《回首1978——历史在这里转折》. 人民网. 人民日报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中文). 
  38. ^ Tyler, Patrick E. 改变中国历史轨迹的邓小平. 《纽约时报》. 2014-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08) (中文). 
  39. ^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网.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中文).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