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海洋生物白鲸。关于美国文学名著《白鲸》(白鲸记),請見「
白鲸 (小说) 」。
白鯨 (学名 :Delphinapterus leucas ),又称贝鲁卡鲸 ,为一角鲸科 白鲸属 的唯一物种 ,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早期的捕鯨者稱之為「海中金絲雀」。白鯨廣泛分布於北極 與亞北極地區,自古以來牠們一直是北極地區人類社會的重要商品,為當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資。牠們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 聖地,包括加拿大 東部的聖勞倫斯河 下游與哈德遜灣 西部的邱吉爾河 河口。白鯨的潛水能力相當強,對於北極的浮冰環境有很好的適應力。
基本資料
白鯨一般出生時身長1.5—1.6米,重80—100公斤。白鯨的雄性成體最大可長達4.2—4.9米,重達1100—1600公斤,而雌性成體最大可長達3.9—4.3米,重達700—1200公斤。白鯨一般的壽命可達60—70年。英文名beluga 來自俄羅斯語 中的белый ,意指白色。
外型特徵
白鯨的身體中央橫斷面大致呈圓型,往兩端逐漸變細,當牠們在覓食時,其軀幹尤其顯得肥胖圓潤。白鯨的頭部與其他鯨目 動物大不相同,額隆 (melon)極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學者形容為「充滿溫暖油脂的氣球」(a balloon filled with warm lard)。白鯨可以自由改變額隆的形狀,推測可能是藉著移動內部氣竇(sinus)的空氣來產生形狀上的變化。因為牠們的頸椎癒合程度比其他鯨目動物來得低,所以能以較大的幅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嘴短而寬,不像許多海豚 一般有突出的吻突 ,嘴部可產生皺摺。腹部與側面凹凸不平,內部充滿脂肪。不具背鰭 ,但在背脊的位置有狹窄的背部隆起。胸鰭 寬闊,大型雄鯨的胸鰭尖端上翹。尾鰭 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得華美,成年雄鯨在後緣有明顯如凸面鏡般的凸起。上、下顎各有八至九颗似釘狀的牙齒,但年老個體有時會磨損至隱沒於牙床之下。
年輕白鯨渾身呈灰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轉淡,最終除了背脊與胸、尾鰭邊緣有暗色沉積外,全身皆為白色。成鯨的白色皮膚有時會在夏季發情時帶有淡黃色色調,但在蛻皮 (molt)後即消失。
分布
兩頭於美國 喬治亞州 喬治亞水族館 內的白鯨
白鯨大致呈環北極區分布,主要集中於北緯50度至80度之間。白鯨有高度的戀出生地性(philopatry),會有每年回到當初母鯨生產的地方的習性,在雌鯨身上尤其明顯。到了秋季,白鯨因為浮冰層擴張的關係會遠離海灣與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層邊緣或僅有少量浮冰的開闊海域形成大群體。牠們無論是在容易擱淺 的河口,或是中深層海域的海溝 皆能自在游泳,估計可潛至800公尺 深處。
習性
白鯨具高度群居性,會形成個體間聯繫極為緊密的群體,通常由同一性別與年齡層的白鯨所組成,另外也有規模較小的母子對白鯨族群。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時,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鯨可聚集達數千頭以上。白鯨能發出多種變化多端的聲音,包括旋轉的顫音、嘎嘎叫、似鐘聲、尖銳的啪啪聲(可能由拍擊顎部所產生)、與近似推動生銹門板的聲音。一位早期的鯨類學者Bill Schevill曾如此描述牠們:「高音的共鳴哨聲與尖叫,多變的滴答聲與咯咯聲,讓人聯想到一隊交響樂隊,有時又有如貓叫或小鳥的啁啾聲。」牠們的聲音有時會讓人誤以為遠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囂。對野生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是虎鯨 與北極熊 ,也包括人類。北極熊會快速地跑到白鯨受困於冰層的地區,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牠們拖到冰上食用。白鯨是相當好奇的動物,常會浮窺 (spyhopping)與鯨尾擊浪 (lobtailing),但似乎從不躍身擊浪 (breaching)。充滿霧氣的噴氣 (blow)低矮而不明顯。
生殖
繁殖期會隨所處地區而有不同。普遍來說,受孕多發生於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 族群為二月底至四月初;東加拿大與西格陵蘭 族群為五月。據可信的統計資料顯示,懷孕期可能自不滿一年至14.5個月之久。白鯨的哺育期長達兩年,之後仍會待在母親身邊相當長的時間。生殖間隔平均約為三年。
食性
白鯨的食性隨地區與季節性獵物的數量而有不同。檢測各地區白鲸族群發現,白鯨會食用各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類 (鮭魚、鱈魚、鯡魚等)、頭足類 (魷魚、章魚等)、甲殼類 (蝦、蟹)、海蟲、甚至大型浮游生物 在內。
現狀
法羅群島 的白鯨紀念郵票
雖然現今北極地區仍有100,000頭以上的白鯨,但過去牠們的數量比現在要多得更多,在商業捕鯨滅絕部分族群之前。今日數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Beaufort Sea),約40,000頭;加拿大東部的高緯地區,約28,000頭;哈德遜灣西部,約25,000頭;與白令海 東部。上述四個地區雖然仍有當地居民的捕獵,但其數量大致仍保持穩定。相較之下,其他族群已面臨危險且仍遭獵殺,這些地區包含Cook Inlet、Ungava Bay、以及巴芬島(Buffin Island)東南部分與西格陵蘭。生活於聖勞倫斯河族群體內有高汙染物的積累,罹癌率也高,部分過去為重要白鯨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現今為乘快艇的獵人所佔據,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為了白鯨的保育,大多數地區都已有嚴格的捕獵管制。
參考文獻
引用
^ Jefferson, T.A., Karczmarski, L., Laidre, K., O’Corry-Crowe, G., Reeves, R.R., Rojas-Bracho, L., Secchi, E.R., Slooten, E., Smith, B.D., Wang, J.Y. & Zhou, K. Delphinapterus leucas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 [2009-10-02 ] .
来源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Alfred A. Knopf, 2002: p318-321. ISBN 0-375-41141-0
Mark Carwardine / illustrated by Martin CammDorling,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p92-95. ISBN 0-7513-2781-6
馬克·卡沃汀 著,馬丁‧卡姆 繪圖,陳順發 譯:《鯨與海豚圖鑑》,貓頭鷹出版社,1997 [民86]: 92-95頁。ISBN 957-9684-16-2
参见
Delphinapterus leucas Delphinus leu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