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98年開始,每一位教宗都拥有其个人的教宗牧徽以作为其教宗的标志。從1304年起,歷任代理教宗的總務樞機都拥有其个人的宗座從缺牧徽。教宗紋章、宗座從缺紋章與教宗牧徽、宗座从缺牧徽的不同是,教宗紋章、宗座从缺紋章永遠都是一樣;而教宗牧徽、宗座從缺牧徽會跟着不同的教宗而改變。
牧徽通常包含一頂三重冕,代表聖座在教會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兩把交叉的鑰匙,象徵教宗在天國與俗世的權柄;中央的盾徽則通常與該位教宗的家族或故鄉有關,如利奧十世和若望保祿一世。宗座從缺時的牧徽則通常會將三重冕改為華蓋。
首位有教宗牧徽是诺森三世(由诺森三世創立,1198 - 1216年在任),首位有宗座從缺牧徽的是加納‧拉義诺(1304年,博義八世至本笃十一世期間,由博義八世創立)[1]。
大部分的教宗牧徽都包含三重冕的图案。教宗本笃十六世改变了纹章学上的习惯,用主教冠和披带将其代替,而教宗方濟各亦跟隨本篤十六世的決定。传统上教宗牧徽均有金银钥匙,以代表权力束缚和释放于地上(银色)和天上(金色)。宗座從缺牧徽是在宗座華蓋下置交叉的一金一銀兩把鑰匙加時任總務樞機(在無教宗時稱代理教宗)的總務樞機徽,當有新教宗時則改用新教宗的教宗牧徽而那位總務樞機則用回原本的總務樞機徽。其中鑰匙的意義由〈瑪竇福音〉第16章18-19句所賦予:
“
|
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
”
|
因此,在牧徽学中,钥匙象征着教宗权力作为基督之代表在地上的精神权威。
各教宗的牧徽
和教宗有關的纹章及牧徽
紋章 |
描述
|
|
教宗紋章
|
|
宗座从缺紋章,当无在任教宗时使用。由原教宗離任後至新教宗即位前使用。 [2]
|
参见
参考文献
|
---|
|
1至4世紀 | | |
---|
5至8世紀 | |
---|
9至12世紀 | |
---|
13至16世紀 | |
---|
17至20世紀 | |
---|
21世紀至今 | |
---|
|
|
---|
组织 | | |
---|
理论 | |
---|
人事 | |
---|
仪式 | |
---|
标志 | |
---|
服饰 | |
---|
建筑 | |
---|
交通 | |
---|
文书 | |
---|
历史 | |
---|
争议 | |
---|
传说 | |
---|
頭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