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达(1914年10月—2016年1月20日)是中国植物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植物学研究,在植物分类学、系统学、区系学、群落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曾经担任陈焕镛的助手[1]。被誉为“普洱茶之父”。
生平
1914年生于广东省揭西县的一户乡绅家庭。幼年曾先后就读于私塾和新式小学。1927年小学毕业后继续在乡间小学语文老师主办的国文专修班学习。后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宏达一度中断学业,没有读完初中。1932年7月,他经由汕头、香港,一路辗转来到广州,考入广州市私立知用中学。[2]
1935年进入中山大学生物系,曾经跟随老师先后赴广东北江瑶山、罗浮山、衡山、广西大瑶山等地考察。1939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大学迁址澄江,张宏达用时4个月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澄江县的植物研究》。毕业后留在校师范学院博物系任教。1942年被调入农学院农林研究所。1946年后,一直跟随陈焕镛教授。1947年跟随考察团赴西沙群岛考察。[3]
新中国成立后,张宏达继续在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为了改进教学,曾同学生一起到广州郊区参加生产劳动和调查研究,就地进行现场教学[4]。1978年至1992年,张宏达担任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生物学科副主任、植物组组长。并主持全国统编教材《植物学》的编写[5]。
2016年1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研究成果
1974年提出“华夏植物区系理论”,指出被子植物起源于侏罗纪甚至三叠纪的华夏古陆,否定了白垩纪热带起源说。1986年,他依据植物系统进化原理,提出了一个单元多系的“种子植物分类系统大纲”。2003年主持编著完成《种子植物系统学》专著。[2]
荣誉
1963年至1987年连续三次当选广东省第三、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立功证书,1997年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1998年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