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希臘文明的主要特徵是新石器時代的農業人口進口青銅和銅,以及使用原始的青銅加工技術。加工技術最早在安納托利亞使用,經文化接觸傳入希臘[3]。早期希臘文明在時間上對應於埃及的古王國時期。重要的遺址集中在希臘大陸的愛琴海沿岸的維奧蒂亞和阿爾戈利斯(Manika、勒拿湖區、Pefkakia、底比斯、提林斯)或沿海島嶼如埃伊納島(Kolonna)和尤比亞島(萊夫坎迪)。出土陶器顯示西安納托利亞的影響和引入了高轉速的陶輪。邁加隆於早期希臘文明 II 引入。聚落並沒有伴隨安納托利亞文化模式的滲入(即「Lefkandi I」)而被廣泛毀滅。
早期希臘文明 I
早期希臘文明 I 時期亦稱為 Eutresis 文化,約公元前3200 -2650年,其特點是在 Korakou 和其他地點發現未經打磨和經拋光或紅色經打磨和經拋光的陶器(金屬製品在此期間極為罕見)[4]。就陶瓷和聚落模式而言,早期希臘文明 I 時期與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存有相當大的連續性,於早期希臘文明 I 聚落點的改變是由經濟活動改變引起[4]。
早期希臘文明 II
早期希臘文明 II 時期亦稱為 Korakou 文化,約公元前2650-2200年。早期希臘文明 I 到早期希臘文明 II 時期的轉變迅速而且沒有中斷。其中發展了多種社會文化創新,例如冶金(即青銅加工) ,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組織,以及紀念性建築和防禦工事[5]。早期希臘文明 II 聚落點的改變伴隨著農業活動的轉變(牛犁)[6]。
早期希臘文明 III
早期希臘文明 II 時期以勒拿「瓦屋」(廊屋)的破壞告終[7]。早期希臘文明 II 遺址遭到破壞最初歸因於希臘人和/或印歐人在早期希臘文明 III 或稱為提林斯文化,約公元前2200-2000年[8];然而,由於希臘文明 II的遺趾破壞不一致,並且在早期希臘文明 II 至中期如 Lithares、Phlius、Manika 等聚落點持續出現,這個說法不再接納[9]。此外,早期希臘文明 III 時期前﹐「新的/侵入性的」文化元素,如有半圓室的屋(一面牆璧為半圓)、陶製「錨」、有軸孔的斧、陵墓和城鎮內墓葬己經存在,實際上是在當地發展出來(維奧蒂亞的陶製錨;新石器時代色薩利Ayia Sophia 墳塚),以及在早期希臘文明 II 至中期期間,希臘大陸與小亞細亞西部、基克拉澤斯群島、阿爾巴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等地區之間的持續接觸[10]。氣候變化似乎也促成了希臘在早期希臘文明 II 至中期(約公元前2200年)重大文化轉變[11]。
中期
中期希臘文明,(約公元前2000 -1550年),是一個文化倒退的時期,在早期希臘文明 III 時期首先出現[12][13]。中期的特點是大量出現的 Minyan 陶器,這可能與古希臘歷史學家稱為 Minyan 的人有直接關係;一組來自中古希臘遺址的單色拋光陶器被特洛伊的發現者海因里希·施里曼稱為 Minyan 陶器。
灰色的 Minyan 陶器最初被認為青銅時代中期遷移引入的陶器[14];然而,該理論已經過時,因為1950 年代在勒拿的發掘表明陶器風格的發展是連續的(即精細的灰色拋光提林斯文化的陶器是 Minyan 陶器的前身)[15]。一般來說,直到中期希臘文明 III ,彩陶的花紋是直線和抽象的。在中期希臘文明 III ,基克拉澤斯和米諾斯的影響啟發了各種曲線甚至具代表性的圖案。
晚期希臘文明是邁錫尼希臘在米諾斯克里特島和基克拉澤斯群島的新影響下蓬勃發展的時期。製作晚期希臘文明陶器的人有時會在他們的作品上刻上一個音節文字,線型文字B,它已破譯為希臘語。晚期希臘文明分為晚期 I、晚期 II、晚期 III;其中晚期 I 和 晚期 II 與晚期米諾斯陶器重疊,晚期 III 超過了它。晚期 III 進一步細分為晚期 IIIA、晚期 IIIB和晚期 IIIC。下表根據 Knodell(2021年)和 Manning(2010年)提供了希臘大陸晚期的大致日期[21]:
晚期希臘文明 I 陶器以佈滿勒拿豎井墓地以及 Voroulia 和 Nichoria(麥西尼亞州)、Ayios Stephanos(拉科尼亞)和 Korakou 的定居點而聞名。Arne Furumark 將晚期希臘文明 I 分為 A 和 B 階段,但 Furumark 的晚期希臘文明 IB 已被 Oliver Dickinson 重新分成晚期希臘文明 IIA。最近一些來自邁錫尼以北的 Tsoungiza 遺址的放射性碳定年法顯示,那裡的晚期希臘文明 I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75/1650年到1600/1550年之間,比陶器的確定日期早了大約100年。錫拉火山也在晚期希臘文明 I 期間(晚期基克拉澤斯文明 I 和晚期邁諾斯文明 IA)噴發,日期在公元前1650年至1625年之間。Alex Knodell(2021年)根據 Manning (2010年),確定晚期希臘文明 I 在公元前1700/1675 年至1635/1600 年之間[21]。
沒有在錫拉發現,但在麥西尼亞州晚期希臘文明 I 存在的一種物質文化,「伯羅奔尼撒晚期希臘文明 I 」[22],很有可能在火山噴發後開始。其特點是「III型高漏斗狀 Keftiu 杯」;「細小閉合圖形如矮壺,帶有陰影的圈('球拍')或簡化螺旋的裝飾」;「光亮,淺色背景,深色圖案」,「包括小而整齊的簡單連續螺旋,例如各種鉤形螺旋或波浪形螺旋(有或沒有小點),有陰影的圈的形式和雙刃斧,小圓點和單或雙波浪線的裝飾排列」;此外,「Keftiu」杯子上的「波紋」。這些本地新風格一直延續到晚期希臘文明 IIA 的整個大陸。
Arne Furumark 對晚期希臘文明 IIIB 的定義主要基於墓葬發現和 Zygouries 的聚落點資料。Elizabeth B. French 根據邁錫尼和提林斯西牆的發現將其分為兩個子階段。晚期希臘文明 IIIA:2 彩陶稀少,因為在墓葬中很少見,而且這一時期的許多聚落點都以破壞而告終,完整的陶罐很少。
在希臘文明,發展了一些重大進步,包括設防的聚落點,設有紀念價值的建築物如廊屋(corridor house)。這可能證明了由精英組織的複雜社會的存在,或者至少實現了合作的原始城市形式[24][25]。其中一個定居點是位於尤比亞島的 Manika,其歷史可追溯至早期希臘文明 II (公元前2800-2200年)。該聚落點佔地70-80公頃,居住著6,000-15,000人,是希臘青銅時代最大的聚落點之一[24][26]。
另一個聚落點是位於阿爾戈利斯地區的勒拿,這可能是早期希臘文明遺址中最重要和最富有的地方[27]。該聚落點有一座被稱為「瓦屋」的紀念性建築,是一座「廊屋」[28],以其當時先進的幾個建築特徵而著稱,例如它的屋頂被烤製的瓷磚覆蓋,是該建築名稱的由來[29]。該結構可以追溯到早期希臘文明 II 時期(公元前2500-2300年),有時被理解為社區精英成員的住所、原始宮殿或行政中心。另外,它也被認為是公共結構或市民的共同財產[30]。由於缺乏證據表明建築物具體用途,該建築物的確切功能仍然未知[30]。這所房子有一道通往二樓的樓梯,並由一個瓦屋頂保護[31]。在現場發現的碎片中,有數千塊從屋頂掉下來的陶瓦[32]。雖然在 Akovitika 的早期希臘文明遺址[33]以及後來的 Gla 和 Midea 的邁錫尼城鎮[34]也發現了這種屋頂,但它們直到公元前7世紀才在希臘建築中變得普遍[35]。瓦屋的牆壁是用曬乾的磚砌在礎石(socle)上[29]。
早在公元前2500-2400年之前,Kolonna 經歷了顯著的經濟增長,擁有自己的行政「廊屋」,即所謂的「Haus am Felsrand」[39]。在公元前2400-2300年的愛琴文明 III 階段,對應於萊夫坎迪 I-Kastri 過渡階段,經濟結構、行政和社會組織的證據變得更加清晰[39]。「白宮」(Weisses Haus;165平方米)被視爲繼承「Haus am Felsrand」的紀念性社區建築[39]。Kolonna 可能是愛琴的第一個國家,因為它似乎是米諾克里特島以外,最早的酋邦地區,並且可能是中期希臘文明的政治中心,在米諾斯人之後但邁錫尼人之前達到了國家級別[40]。
^Pullen 2008,第24–26頁; Whittaker 2014a,p. 49: "The second half of the Early Helladic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monumental architecture and fortifications, a hierarchical social organization, widespread metallurgy and lively contacts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Aegean."
^Pullen 2008,第36, 43 (Endnote #22): "A corridor house is a large, two-story building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large rooms flanked by narrow corridors on the sides. Some of those corridors held staircases; others were used for storage."頁
^Bintliff 2012,p. 107: "Taken together, the Mainland Early Helladic Corridor Houses, Anatolian Troy, the Northeast Aegean fortified villages, and perhaps also Manika, may well evidence complex societies, either organized by an elite, or at least achieving corporate, proto-city state form."
^Bryce 2006,p. 47: "Lerna in the Argolid region wa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wealthiest of all Early Helladic II sites. Founded in the Neoiithic period (represented by Levels I and II on the site), it was abandoned at the end of this period and was subsequently reoccupied at the beginning of Early Helldaic II (Level III)."
French, D.M. Migrations and 'Minyan' pottery in western Anatolia and the Aegean. Crossland, R.A.; Birchall, Ann (编). Bronze Age Migrations in the Aegean. Park Ridge, NJ: Noyes Press. 1973: 51–57.
Lolos, Y.G. On the Late Helladic I of Akrotiri, Thera. Hardy, D.A.; Renfrew, A.C. (编). Thera and the Aegean World III. Volume Three: Chronology –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antorini, Greece, 3–9 September 1989. London: Thera Foundation. 1990: 51–56.
MacSweeney, Naoise. Social Complexity and Population: A Study in the Early Bronze Age Aegean. Papers from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2004, 15: 52–65. doi:10.5334/256.
Musgrave, Jonathan H.; Evans, Suzanne P. By Strangers Honor'd: A Statistical Study of Ancient Crania from Crete, Mainland Crete, Cyprus, Israel, and Egypt. Journal of Mediterranean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1981, 1: 50–107.
Xirotiris, Nicholas I. The Indo-Europeans in Greec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Population of Bronze Age Greece. Journal of Indo-European Studies. Spring–Summer 1980, 8 (1–2):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