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88 上圖為W88核彈頭,1999年公佈的資料顯示,在W88中,初級核彈(上方)是蛋形的,而次級核彈是球形(底部)的。
类型 核武器 服役期间 1989-至今 使用方 美國海軍 研发者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研发日期 1970年代-1980年代 生产商 落基山脈核工廠 生产日期 1988-1989 (全面生產) 制造数量 ~400 重量 175-360 kg[ 1] [ 2] 长度 約60英寸(150厘米)[ 3] 直径 18英寸(46厘米)[ 3] 引爆机制 接觸, 空爆 爆炸当量 475千噸(1,990 TJ)
用於W88的引信和點火系統。
W88 是美國的其中一款熱核彈頭,估計爆炸當量為47.5万噸TNT(1,990 TJ)[ 2] ,其大小足以安裝在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 MIRV)導彈中。W88核彈頭是在1970年代,於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設計。1999年,曾主持其項目的洛斯阿拉莫斯負責人將其稱為「美國最先進的核彈頭」。[ 4] 截至2021年,其最新版本是W88 ALT 370,[ 5] 經過11年的研發,[ 6] 第一批核彈頭在2021年7月1日投產。UGM-133A三叉戟II型 潛射彈道導彈 最多可搭載8枚W88核彈頭或12枚10万噸级的W76 核彈頭,但在《戰略攻擊武器裁減條約》(Strategic Offensive Reductions, SORT)的限制下,最多只能搭載8枚核彈頭。
歷史
在1976年,在美蘇兩國商討《限制地下核武器試驗條約》 (英語: Treaty on the Limitation of Underground Nuclear Weapon Tests)前,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已經完成了大部分該核彈頭的工作。最初設想生產4000-5000枚核彈頭,但生產工作在1989年洛基山脈核工廠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突擊搜查後終止。曾經考慮過重啟生產,但其計劃在1992年1月終止。最後生產了約400枚核彈頭。[ 7]
設計
關於W88的資料暗示它是標準泰勒-烏拉姆熱核武器設計方案 的變體。在 W88 等熱核武器中,初級的核裂變 導致次級的核融合 ,這產生主要的爆炸。儘管該武器在次級利用核融合,但大部分爆炸當量來自初級、次級核材料的裂變。[ 8]
1999年,聖荷西信使報 報導指W88有一個蛋形初級部件和球形次級部件的結構,它們被放在一個因其形狀而被稱為「花生」的輻射箱(英語: radiation case)內[ Note 1] 。4個月後,紐約時報 報導,1995 年,一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所謂雙重間諜 提供的消息表明,中國恐怕已經通過間諜活動知道有關 W88核彈頭的細節。如這些新聞報導屬實,將表明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的變體可滿足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核彈頭小型化的需要。[ 10] [ 11] [ 12]
蛋形初級部件的有用性顯然被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彈頭的初級部件的直徑所限制,如果一個蛋形初級部件可以正常工作,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彈頭便可以在不失高當量爆炸的同時,做得小得多,W88的爆炸當量達475千噸,重返大氣層載具約長60英吋(1,500mm),和基本直徑為18英吋(460mm),而核爆炸組件長35英寸(890mm)。[ 3] 根據不同的估計,彈頭的重量分別為386磅(175kg),[ 1] 400磅(180kg),[ 3] 790磅(360kg)。[ 2] 更細小的核彈頭允許更多的彈頭安裝在單個導彈上,並提高了速度和射程等基本飛行性質。
非球形初級部件的計算顯然比球形初級部件要困難幾個數量級。球形對稱模擬是一維的,而軸向(axially)對稱模擬是二維的。模擬通常將每個維度劃分為離散的部分,所以一維模擬可能只涉及100個點,而同樣精度的二維模擬則需要10,000個點。
Template:Disputed inline
武器包含「Fogbank」 (用於W76,W78,W88核彈頭的核材料的代號)。[ 13] 雖然它的確切性質是機密的,但「Fogbank」被認為是用於武器級的泡沫或氣凝膠 材料。[ 14]
流行文化
2023年-《流浪地球2 》(The Wandering Earth II)(用作炸月球的核彈為此型號)
參見
解釋性說明
^ The code-name of the primary was Komodo and that of the secondary was Cursa , which come from the names of a ferocious lizard, the Komodo dragon , and a bright star, Cursa .[ 9]
參考資料
^ 1.0 1.1 Harvey, John R.; Michalowski, Stefan. Nuclear weapons safety: The case of trident. Science & Global Security. 21 December 2007, 4 (1): 288. doi:10.1080/08929889408426405 .
^ 2.0 2.1 2.2 The W88 Warhead .
^ 3.0 3.1 3.2 3.3 Hansen, Chuck. Swords of Armageddon - Volume VI. Chukelea Publications. 2007: 475. ISBN 978-0-9791915-6-5 .
^ Harold M. Agnew (17 May 1999), "Letter: Looking for Spies in Nuclear Kitchen"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6-03-0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p. A27.
^ W88 warhead program performs successful tests . Sandia Labs News Releases (新闻稿). Sandia Corporation . October 28, 2014 [November 19, 20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November 20, 2016).
^ First Improved W88 Nuclear Warhead for Navy's Trident Missiles Rolls Off the Assembly Line . thedrive.com. 13 July 2021 [14 July 20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4 July 2021).
^ Sublette, Carey. The W88 Warhead . [7 September 2018] .
^ Stober & Hoffman 2001 ,第41–42頁
^ Stober & Hoffman 2001 ,第41頁
^ Stober, Dan; Hoffman, Ian. A Convenient Spy: Wen Ho Lee and the Politics of Nuclear Espionage .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2016-12-21 ] . ISBN 978074322378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3-24).
^ Howard Morland, "The holocaust bomb: A question of time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9-06-27." (February 2003)
^ Broad, William J. Spies vs. Sweat: The Debate Over China's Nuclear Advance .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7, 1999 [December 16, 20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September 18, 2017).
^ Robert B Bonner, Stephan E Lott, Howard H Woo. Secondary Lifetime Assessment Study (PDF) (报告). Sandia National Labs: 52. January 2001. SAND2001-006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11-06).
^ Last, Jonathan V. The Fog of War: Forgetting what we once knew . The Weekly Standard . 18 May 2009, 14 (33) [8 February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8 June 201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