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寮遺址 |
---|
魚寮遺址地標 |
位置 | 612嘉義縣太保市高鐵大道與64縣道交叉口 |
---|
建成时间 | 距今4500-1600年 |
---|
|
|
官方名称 | 魚寮遺址 |
---|
類型 | 登錄等級:縣定 登錄種類:遺址 |
---|
|
---|
|
魚寮遺址是臺灣的考古遺址,出土於嘉義縣太保市,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1]。自2009年6月3日公告後,現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縣定遺址保留,並由嘉義縣政府管理。將白鴿厝小段等14筆土地,東西長560公尺,南北寬560公尺,共計313,600平方公尺之面積,採縣定遺址對魚寮遺址保存[2][3]。
簡介
魚寮遺址約於1940年前後由嘉義農學校教諭吉田茂所發現,並首見於鹿野忠雄在《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中對該遺址命名為「魚寮型遺址」[4][1]。但此遺址自發現後未受到當局政府重視,直到2003年,高鐵大道開挖,且太保市公所有意建造納骨塔,才引起當地居民關注,並開始一連串保護遺址行動,遺址才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保留[5]。
魚寮遺址包含兩層不同時代的史前文化:下層為繩紋紅陶文化牛稠子類型,上層的史前文化為大湖文化魚寮類型,尤其在魚寮遺址是嘉義平原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能夠代表嘉義平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樣貌[1]。遺址目前種植甘蔗,大部分區域保存良好[1]。
魚寮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種類有石器與陶器兩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魚寮遺址出土高腹圜底罐與魚寮遺址出土球形豆,目前收藏在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高腹圜底罐功能可能為儲存,此類陶罐在其他考古遺址極少發現[6]。球形豆為特殊罕見的陶器,其功能可能為祭祀用品,目前只在此遺址發現過[7]。
參考文獻
|
---|
太保市 | |
---|
朴子市 | 縣定古蹟 | |
---|
歷史建築 | |
---|
古物 | 朴子配天宮(四大天王像 · 蔡草如門神彩繪 · 三十六官將大北旗) |
---|
文化景觀 | |
---|
|
---|
布袋鎮 | 歷史建築 | |
---|
古物 | |
---|
民俗 | |
---|
傳統工藝 | |
---|
表演藝術 | 北管(內田慶和軒) |
---|
|
---|
大林鎮 | |
---|
民雄鄉 | 縣定古蹟 | |
---|
歷史建築 | |
---|
古物 | 梅山葉家古文書 · 民雄雙福保安宮福德正神像 |
---|
|
---|
溪口鄉 | |
---|
新港鄉 | 國定古蹟 | |
---|
縣定古蹟 | |
---|
歷史建築 | |
---|
古物 | 笨港水仙宮綬帶耳雲龍紋方形石爐 · 笨港長天宮祺祥款匾 · 新港奉天宮(五媽金身坐像 · 天上聖母往郡進香大旗 · 日本天皇壽牌基組) |
---|
民俗 |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
---|
傳統工藝 | |
---|
|
---|
六腳鄉 | |
---|
東石鄉 | |
---|
義竹鄉 | |
---|
鹿草鄉 | |
---|
水上鄉 | 歷史建築 | |
---|
古物 | 水上苦竹寺(葉王獅首缽式平底爐 · 葉王獅首缽式三足爐 · 葉王狻狔爐頂) |
---|
|
---|
中埔鄉 | |
---|
竹崎鄉 | |
---|
梅山鄉 | |
---|
番路鄉 | |
---|
大埔鄉 | |
---|
阿里山鄉 | 縣定古蹟 | |
---|
文化景觀 | |
---|
傳統工藝 | 鄒族傳統家屋(安孝明) · 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安炳耀) ·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 鄒族傳統獵袋編織(楊新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