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察職級 是香港警察 的人事階級,共分為3級(即憲委級、督察級及員佐級),共15個警銜 ,實際為13個職級。
现有职级
所屬職級
职位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及縮寫
肩章
人數
崗位
備註
憲委級 (高級警官 )
警務處處長 (Commissioner of Police ,CP )
一枚雙杖嘉禾花、一枚市花嘉禾花及一枚軍星
1名
香港警務處最高決策者,香港特別行政區主要官員 之一,職級相當於首長級公務員薪級D8。
需要由在香港居住滿15年並在外國無居留權的中國籍 香港永久性居民 出任,由國務院 (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警務處副處長 (Deputy Commissioner of Police ,DCP )
一枚雙杖嘉禾花及一枚市花嘉禾花
3名
分別領導「行動」、「管理」及「國家安全」事務,職級相當於首長級公務員薪級D4-D5。
2019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委任前警務處副處長(行動)劉業成 擔任警務處副處長(特別職務)任職3個月,現已完全退休 2020年7月3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委任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 劉賜蕙 為警務處副處長(國家安全)
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 (Senior Assistant Commissioner of Police ,SACP )
一枚雙杖嘉禾花及一枚軍星
正規:5名 輔警:1名(輔助警察隊總監)
分別出任行動處 、刑事及保安處 、人事及訓練處 、監管處 及國家安全處 處長,職級相當於首長級公務員薪級D3。財務、政務及策劃處 處長是由一位高級助理處長相等職級的文職人員擔任,固不屬正規
警務處助理處長 (Assistant Commissioner of Police ,ACP )
一枚雙杖嘉禾花
正規:16名 輔警:1名(輔助警察隊副總監)
10名分別領導行動處 轄下行動部 和支援部 、刑事及保安處 轄下刑事部 及保安部 、人事及訓練處 轄下人事部及香港警察學院 (作為院長)、監管處 轄下資訊系統部 和服務質素部 ,以及出任國家安全處 的(國家安全1)和(國家安全2);其餘6名分別出任水警總區 指揮官及5個陸上總區 指揮官,包括新界南總區 、新界北總區 、西九龍總區 、東九龍總區 及港島總區 ,職級相當於首長級公務員薪級D2。在2022年3月,警隊特別加設助理處長(特別職務)(支援)職位,屬有時限的首長級編外職位,負責就社區和傳媒關係事宜,向警務處處長和高級官員提供建議,以及聯繫警隊不同部門,對外作為官方發言人,代表警隊向傳媒和公眾傳遞重要信息等。財務、政務及策劃處處長 轄下的行政部 及財務部則由一位助理處長相等職級的文職人員擔任警察政務秘書 和財務總監 領導部門,財務、政務及策劃處處長 轄下的策劃及發展部 則由一名總警司領導。
總警司 (Chief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CSP )
一枚市花嘉禾花及兩枚軍星
正規:46名 輔警:5名(5個陸上總區輔警總部)
1名出任策劃及發展部部長、20名駐守警察總部、6名出任六個總區 副指揮官、19名出任24個警區 中的19個警區 指揮官,職級相當於首長級公務員薪級D1。
高級警司 (Senior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SSP )
一枚市花嘉禾花及一枚軍星
正規:94名 輔警:9名
分別出任警區副指揮官或者部門 副主管。輔助警察高級警司出任高級警司(行動及訓練)(輔警)、高級警司(人事及支援)(輔警)並駐5個陸上總區總部
警司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SP )
一枚市花嘉禾花
正規:270名 輔警:20名
分別出任單位主管或者分區 指揮官。
督察級 (警官 )
總督察 (Chief Inspector of Police ,CIP )
三枚軍星
550名
分別出任單位副主管或者分區副指揮官。
高級督察 (Senior Inspector of Police ,SIP )
兩枚軍星及一條扛
逾1,900名
出任小隊指揮官。
薪俸不同,實際上是同等層級。
督察 (Inspector of Police ,IP )
兩枚軍星
見習督察 (Probationary Inspector of Police ,PI )
一枚軍星
員佐級 (初級警務人員 )
警署警長 (Station Sergeant ,SSGT )
一枚無香港區徽 的香港警察徽章
逾1,300名
出任小隊指揮官或小隊副指揮官。
警長 (Sergeant ,SGT )
三勾
近5,000名
負責分段指揮或車輛指揮。
高級警員 (Senior Police Constable ,SPC )
一勾
逾20,000名
薪俸不同,實際上是同等層級。
警員 (Police Constable ,PC )
無
分类
憲委級
警務處處長 、警務處副處長 、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 、警務處助理處長 、總警司 、高級警司 及警司 是香港警察職級中憲委級 的職級,為高級警官 (英語:Senior Officer )的級別,總警司或以上為首長級職位。[ 1] 憲委是指委任乃依據憲政,必須刊登於《香港政府憲報 》中,其任命及革除必須經由香港總督( 香港主權移交 前)/行政長官 (主權移交後)同意。
2020年,有439名憲委級人員。[ 2]
督察級
總督察 、高級督察 、督察 及見習督察 是香港警察職級中督察級 (英語:Inspectorate )的職級,為警官 (英語:Officer )的級別[ 1] 。
2020年,有2349名督察級人員。[ 2]
員佐級
警署警長 、警長 、高級警員 及警員 是香港警察職級中員佐級 的職級,為初級警務人員 (英語:J unior P olice O fficer ,縮寫:JPO ;內部稱為Rank and File ,縮寫:R&F )的級別。員指警員,佐指警佐 ,即警長和警目[ 1] 。
2020年,有24994名員佐級人員。[ 2]
晉升途徑
初級警務人員除了經由內部晉升途徑,亦有另外3個途徑可以直接晉升為督察級人員的途徑,包括:選拔委任計劃、具督察潛質人員計劃和公開招聘程序。
內部晉升
選拔委任計劃:獲遴選委員會推薦後,方能晉升為見習督察;每年只有零星人員能夠經由此途徑晉升。
具督察潛質人員計劃:獲上級或者部門主管推薦、通過遴選,並且通過試用時期後,方能晉升為見習督察;每年只有2至3個名額配予此計劃,而且少於10年年資的人員甚少會被選拔參與計劃。
公開招募程序:於2003年起開放予警務人員申請[ 3] 。不過,若然人員已經身處具督察潛質人員計劃內,為了避免資源浪費,該名警務人員將不得經由公開招募程序申請。[ 4]
歷史職級
香港警察職級源于英國陸軍軍官軍銜 及英國陸軍士官士兵軍銜 。在1972年,香港警務處重組架構 ,在職級架構上作出了相應的改變,新系統 沿用至今。
下表為軍裝部 職級:
已廢除職級
甲級高級警長(Staff Sergeant Class I ,縮寫:S/SGT I )俗稱「總警長」、「總咩」、「老總」、「三柴半」或「新郎哥」[ 5] ,是香港警察職級 中曾經存在過的最高級員佐級 職級;位於高級警長之上,副督察 之下,臂識為一枚皇冠 ,外有嘉禾 。制服上包括了一條寬紅色帶。[ 6]
高級警長(Staff Sergeant Class II ,縮寫:S/SGT II )俗稱「警長」、「咩喳」、「老虎」、「三柴半」或「新郎哥」[ 5] ,是香港警察職級 中曾經存在過的其中一個員佐級 職級;位於高級警目 之上,甲級高級警長之下,臂識為一枚皇冠 ,制服上包括了一條寬紅色帶。[ 6]
高級警目(Senior Corporal ,縮寫:SCPL )俗稱「三柴」,是香港警察職級 中曾經存在過的其中一個員佐級 職級;位於警目 之上,高級警長 之下,臂識為三勾。
刑事偵緝高級警目(Detective Sergeant ,縮寫:D/SGT ),是中曾經存在過的一個刑事偵緝處 員佐級 職級;位於刑事偵緝警目 之上,刑事偵緝高級警長 之下。
香港警察職級乃參考自英國 警銜 ,英國警銜則參考自英國軍銜 ,一般分為將軍 、校尉 、士官 以及兵 的職級。高級警長為上士 職級。昔日每所差館 只有高級警長一名,高級警長乃通曉英文 ,並且負責內部文書 事務、以至管理 員佐級 人員事務調派以及福利 的特別警長[ 7] 。於1946年至1952年期間,高級警長稱為乙級警長 、乙等高級警長 (英文:Crown Sergeant ,縮寫:C/SGT ;或是Staff Sergeant ,縮寫:S/SGT )。於1952年稱為二級總警長 (Staff Sergeant Class II ,縮寫:S/SGT II ),當時標誌為臂上有一顆皇冠 。
甲級高級警長為一級軍士長職級。昔日,每區只有數名甲級高級警長,以香港島區為例,當時只設有5名甲級高級警長。至到後期,每個警區 有甲級高級警長一名。當時,甲級高級警長直接督導高級警長,並且協助督察級 人員管理員佐級人員。於1952年前,甲級高級警長稱為甲級警長 、一等高級警長 (Sergeant Major ,縮寫:SM ;或是Crown Sergeant ,縮寫:C/SGT )[ 8] 。
高級警目為中士 職級。從前,軍裝部分為三更制,每更制的小隊只有一名高級警目,故此,昔日每所差館 只有高級警目3名。昔日,高級警目負責督導警員 執勤。於1946年至1952年期間,高級警目稱為丙級警長 。
1972年警務處架構 重整後高級警長及甲級高級警長職級被取消,當時的高級警長全數轉任為新創造的合併職級──警署警長 ,部份的甲級高級警長擢升為督察 (俗稱為經驗幫)。高級警目及刑事偵緝高級警目職級被取消,當時的高級警目全數轉任為警長 ,刑事偵緝高級警目全數擢升為新創造的職級──警署警長 [ 9] 。
著名甲級高級警長
注释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