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鳄类
波羅鱷 的想像圖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綱 Reptilia
演化支 :
真爬行動物 Eureptilia
演化支 :
卢默龙类 Romeriida
亚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
演化支 :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演化支 :
蜥类 Sauria
演化支 :
主龜龍類 Archelosauria
下纲: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演化支 :
鱷腳類 Crocopoda
演化支 :
主龍型類 Archosauriformes
演化支 :
真鱷腳類 Eucrocopoda
演化支 :
镶嵌踝类 Crurotarsi
演化支 :
主龍類 Archosauria
演化支 :
偽鱷類 Pseudosuchia
演化支 :
鳄类 Suchia
演化支 :
副鱷形類 Paracrocodylomorpha
演化支 :
铠鳄类 Loricata
总目:
鱷形超目 Crocodylomorpha
演化支 :
坚颅类 Solidocrania
演化支 :
鱷型類 Crocodyliformes
演化支 :
中真鱷類 Mesoeucrocodylia
演化支 :
後鱷類 Metasuchia
亚目:
† 诺托鳄亚目 Notosuchia
演化支 :
† 西贝鳄类 SebecosuchiaColbert, 1946
科
†祖巨蜥龙属 Razanandrongobe
†波罗鳄科 Baurusuchidae
†贝尔格鳄科 Bergisuchidae
†伊贝尔鳄科 Iberosuchidae
†演化支 Sebecia
西貝鱷類 (Sebecosuchia)是鱷形超目 諾托鱷類 的一個演化支 ,包含波羅鱷科 與西貝鱷科 。西貝鱷類的波羅鱷科出現於白堊紀 晚期,最後的西貝鱷類是西貝鱷科 ,滅絕於中新世 。化石主要發現於南美洲 ,而北美洲 、歐洲 、亞洲 等地都有發現。某些近年研究將波羅鱷科、西貝鱷科分開,這使西貝鱷類成為複系群 ;而其他研究多認為西貝鱷類是單系群 演化支。
古生物學
西貝鱷類是群肉食性 陸棲鱷形類。外鼻孔位於口鼻部的最前端,顯示西貝鱷類是群陸棲動物;水生、半水生鱷形類的外鼻孔位於口鼻部前端的上側。西貝鱷類的口鼻部側向扁平。許多陸棲爬行動物也有側向狹窄的口鼻部,例如獸腳類 恐龍 。眼眶朝向兩側,而水生鱷形類的眼眶略朝上方。股骨 有明顯的第四粗隆部,是大腿肌肉的附著處,顯示西貝鱷類有可能採取直立步態。目前古生物學界普遍認為西貝鱷類是群陸棲動物,但過去曾被視為半水生動物,將大部分時間棲息於水中。
西貝鱷類的側向狹窄口鼻部,可能是用來承受捕抓獵物時的撞擊。牠們的牙齒側向扁平、有鋸齒狀邊緣、末端成尖狀。西貝鱷類的牙齒形狀,有利於咬穿、撕裂獵物的肉體。頭顱骨的翼狀骨 大幅彎曲,顯示有大型下頜收肌附著,使牠們可以做出快速的嘴部開合動作、有更大的咬合力[ 1] 。
研究歷史
在1946年,美國 古生物學家內德·科爾伯特 (Edwin Colbert)建立西貝鱷類 (Sebecosuchia),以包含西貝鱷 、波羅鱷科 。西貝鱷是在1937年被命名,化石發現於南美洲 ,是種獨特的鱷形類 ,口鼻部上下高,牙齒側向扁平、帶有鋸齒邊緣。波羅鱷科是在1936年被命名,以包含新建立的波羅鱷 ,化石也是發現於南美洲,口鼻部[ 2] 。
近年新發現的ㄧ些西貝鱷類,無法被歸類於波羅鱷科、西貝鱷科,例如在1989年被命名的艾利毛鱷 (Eremosuchus ),以及在2005年命名的佩文切鱷 。牠們被認為比波羅鱷科、西貝鱷科還要原始,因此被歸類於西貝鱷類的原始物種[ 2] 。
以下演化樹 來自於2005年的西貝鱷類研究。西貝鱷科被視為是個並系群 ,是原始西貝鱷類的集合體;而波羅鱷科是個單系群,包含更進階型的西貝鱷類。
在1988年的一個鱷形類研究,將波羅鱷科、西貝鱷科分開,波羅鱷科被分類到諾托鱷類 的原始位置,而西貝鱷科被分類到新鱷類 的原始位置。之後研究多將西貝鱷類視為單系群 。但在2007年,漢斯·戴爾特·蘇伊士 (Hans-Dieter Sues)等人將波羅鱷科歸類於Metasuchia的原始位置,並將西貝鱷科歸類到更進階的位置,是佩羅鱷科 的近親。蘇伊士建立Sebecia演化支,以包含西貝鱷科、佩羅鱷科。以下演化樹來自於蘇伊士等人的2007年研究[ 3] :
在2009年,保羅·塞里諾 (Paul Sereno)與漢斯·拉森 (Hans Larsson)得出類似的結論,但把波羅鱷科歸類到進階型的諾托鱷類。在2010年、2011年的兩個研究,則發現西貝鱷類是諾托鱷類的一個演化支,位於諾托鱷類的進階位置,而波羅鱷、西貝鱷科互為姊妹分類單元。以下來自於2010年的研究[ 4] :
在2011年,迪亞戈·玻爾 (Diego Pol)與傑米·鮑威爾 (Jaime E. Powell)得出類似的演化樹。但是,波羅鱷科雖然屬於西貝鱷類,其傳統範圍裡的物種被拆散,並不構成單系群 演化支。以下來自於2011年的研究[ 5] :
參考資料
^ Carvalho, I.S.; Campos, A.C.A.; and Nobre, P.H. Baurusuchus salgadoensis , a new Crocodylomorpha from the Bauru Basin (Cretaceous), Brazil (PDF) . Gondwana Research. 2005, 8 (1): 11–30 [2012-04-17 ] . doi:10.1016/S1342-937X(05)70259-8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07-06).
^ 2.0 2.1 Turner, A.H.; and Calvo, J.O. A new sebecosuchian crocodyliform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PDF)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1): 87–98 [2012-04-17 ] . doi:10.1671/0272-4634(2005)025[0087:ANSCFT]2.0.CO;2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10-05).
^ Larsson, H. C. E.; and Sues, H.-D. Cranial osteolog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Hamadasuchus rebouli (Crocodyliformes: Mesoeucrocodylia) from the Cretaceous of Morocco.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7, 149 (4): 533–567. doi:10.1111/j.1096-3642.2007.00271.x .
^ Turner, Alan H.; and Sertich, Joseph J. W. Phylogenetic history of Simosuchus clarki (Crocodyliformes: Notosuch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adagascar.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0, 30 (6, Memoir 10): 177–236. doi:10.1080/02724634.2010.532348 .
^ Diego Pol and Jaime E. Powell. A new sebecid mesoeucrocodylian from the Rio Loro Formation (Palaeocene) of north-western Argentina .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1, 163 : S7–S36 [2012-04-17 ] . doi:10.1111/j.1096-3642.2011.00714.x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