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洞(1934年5月26日—1997年12月27日),男,江苏苏州人,中国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曾任山东大学校长。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山东地区代表。
生平
1952年毕业于苏州桃坞中学(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教会学堂,后成为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严家淦、张青莲、刘元方、钱锺书、钱锺韩等先后就读于此)。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1年该系研究生毕业,师从闵嗣鹤。
1961年起,历任山东大学教授、校长兼数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1995年5月,中国数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77名理事,并召开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他出任秘书长[1][2]。
1997年12月27日在济南病逝。
学术贡献
潘承洞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10多门课程,并成功指导和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0名[3]。博士包括:
潘承洞专长于解析数论的研究,尤以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著名,与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王元、陈景润一起成为中国数论派的代表。他在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首先确定命题{1,C}中C的具体数值并证明命题{1,5}和{1,4}成立,此为证明命题{1,3}和{1,2}打下了基础。
纪念
2007年12月27日,为纪念潘承洞先生逝世十周年,潘承洞先生的铜像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落成。
家庭
胞弟潘承彪亦为数学家,两人曾合著出版数学专著《哥德巴赫猜想》[4]。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
历史 | 沿革 | 官立山东大学堂 (1901-1904) → 山东高等学堂(1904-1911) → 山东高等学校(1911-1914) [ 山东公立专门学校(1906-1926)(法政、农业、商业、工业、医学、矿业) → 省立山东大学(1926-1928) ] + [ 私立青岛大学(1924-1928) ] → 国立青岛大学(1930-1932) → 国立山东大学(1932-1938、1946-1949) → 山东大学(1949-1967) → 鲁迅大学(1967-1970) → 山东大学(1970至今) |
---|
合并 | |
---|
衍生 | |
---|
| |
---|
校区 | |
---|
校园 风物 | |
---|
教学 科研 | |
---|
校长 | |
---|
有关 单位 | |
---|
其他 | |
---|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
---|
物理学数学化学部 | |
---|
数学物理学化学部 | |
---|
数学物理学部 | 1980年 | |
---|
1991年 | |
---|
1993年 | |
---|
1995年 | |
---|
1997年 | |
---|
1999年 | |
---|
2001年 | |
---|
2003年 | |
---|
2005年 | |
---|
2007年 | |
---|
2009年 | |
---|
2011年 | |
---|
2013年 | |
---|
2015年 | |
---|
2017年 | |
---|
2019年 | |
---|
2021年 | |
---|
2023年 | |
---|
|
---|
|
|
---|
|
---|
1978年11月-1983年12月 | 理事长 | |
---|
副理事长 | |
---|
秘书长 | |
---|
副秘书长 | |
---|
常务理事 | |
---|
理事 | |
---|
|
---|
1984年8月-1987年3月 | 名誉理事长 | |
---|
名誉理事 | |
---|
理事长 | |
---|
副理事长 | |
---|
秘书长 | |
---|
副秘书长 | |
---|
常务理事 | |
---|
理事 | |
---|
|
---|
1992年1月-1995年12月 | 理事长 | |
---|
副理事长 | |
---|
秘书长 | |
---|
副秘书长 | |
---|
常务理事 | |
---|
理事 | |
---|
|
---|
1996年8月-1999年12月 | 理事长 | |
---|
副理事长 | |
---|
秘书长 | |
---|
副秘书长 | |
---|
常务理事 | |
---|
理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