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 ,又稱海底通讯电缆 (英語:Submarine communication cables ),是用絕緣材料 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用於设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电信 或电力传输。
首批海底通讯电缆提供电报 通讯,后来開始引入电话 通讯,以及互联网 通讯。现代的电缆 还使用了光纤 技术,并且设立更先进的电话通讯、互联网 与专用数据通讯,被称为海底光缆 。海底光纜不僅歷史悠久,對比通訊衛星在傳輸數據上也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雖然人造衛星 的方案看似简单不少,但是通信衛星均部屬在3.5萬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軌道 或甚至更遠的閃電軌道 上,封包 來回花費的時間與海底光纜相比會長很多,通訊品質和速度也無法与之相比。
典型海底光缆的结构解析: 1. 聚乙烯 外皮 2. 聚酯树酯 或沥青 层 3. 钢绞线层 4. 铝制防水层 5. 聚碳酸酯 层 6. 铜管或铝管 7. 石蜡 ,烷烃 层 8. 光纤 束
現代電纜通常直徑約25毫米(0.98英寸),深海段重約1.4噸/公里(2.5短噸/英里;2.2噸長/英里),儘管大部分電纜較長,但深海段較重的電纜用於海岸附近的淺水部分[ 1] [ 2] 。截至2005年时,除南极洲 之外,海底电缆已经覆盖并联通地球 上所有洲 。[ 3] 南極洲是唯一沒有海底電纜聯結的洲。所有電話,影片和電子郵件流量必須通過衛星,因為光纖電纜不能承受南極洲10米深冰流,-80˚C低溫以及大量的突發狀況。[ 4]
历史
概念及試驗
1839年,威廉·庫克 (William Cooke)和查爾斯·惠斯通 (Charles Wheatstone)開始進行第一次試驗,用一條銅線,加上簡單的包裹,純試驗性質。庫克和惠斯通在1839年發表了他們的電報之後,橫跨大西洋的海底線的想法開始被認為是未來的走向。
萨缪尔·摩尔斯 (Samuel Morse)早在1840年就宣布了對海底電纜的展望,並於1842年將一根用焦麻和印度橡膠 绝緣的電線浸沒在紐約港的水中,並通過電線進行了電報。次年秋天,惠斯通在斯旺西灣 進行了類似的實驗[ 5] 。要確保長海底電纜的成功,必須使用良好的絕緣體來覆蓋導線並防止電流洩漏到水中。早在19世紀初期,普魯士的電氣工程師Moritz von Jacobi就曾嘗試過印度橡膠 。
另一種可以通過加熱熔化的絕緣膠,可以很容易地塗在電線上,並於1842年問世。為英國東印度公司 服務的蘇格蘭外科醫生威廉·蒙哥馬利(William Montgomerie)將Palattaum古塔胶樹的黏性果汁Gutta-percha引入歐洲。二十年前,蒙哥馬利曾在新加坡 見過用古塔胶製成的鞭子,他相信這對製造外科器械很有用。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和惠斯通(Wheatstone)很快就發現了古塔膠的優點,並且在1845年,後者建議應使用它來覆蓋從多佛(Dover)到加來(Calais)鋪設的電線。 [ 6] 1847年,時任普魯士軍官的威廉·西門子(William Siemens)在道依茨和科隆之間穿越萊茵河鋪設了第一根成功的水下電纜,使用的是古塔膠(gutta percha)絕緣材料。1849年,東南鐵路線的電工查爾斯·文森特·沃克(Charles Vincent Walker)在福克斯通(Folkestone)沿岸將兩英里長的塗有古塔膠的鋼絲浸沒在水中,並成功進行了測試。
早年:銅質通訊電纜
歷史上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850年在英國 和法國 之間鋪設的,那是由John Watkins Brett的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Anglo-French Telegraph Company)開設的一條穿越英吉利海峽 的電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电缆品質粗劣,沒有其他任何保护。1851年11月13日,第一次架设了拥有受保護核心的电缆,即真正的電纜,1852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被連接在一起。1852年海底電報公司第一次用纜線将倫敦 到巴黎 连接在一起。1853年,英格蘭一個電纜橫跨北海,被架设到荷蘭。
1858年的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但因存在技術問題,完成後只維持了一個月。
1858年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說服英國工業家基金第一次嘗試建立一条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但完成後只維持了1個月。這項技術一直存在不少問題。於是科學家們不斷嘗試更新的技術,1865年和1866年大東電報局 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並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電纜。1870年在印度用了這項新的技術。
1863年電纜從孟買 連結到阿拉伯半島 。
中國大陸首條出現電報線路是由英國、俄國 及丹麥 鋪設,從香港 經上海 至日本 長崎 的海底電纜。由於清政府的反對,電纜被禁止在上海登陸。後來丹麥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於1871年 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 ,並在6月3日 起開始收發電報。
當爪哇於1871年與澳大利亞北領地達爾文市相連時,海底電纜首先連接了世界各大洲(南極洲除外),這是因為預期到1872年澳大利亞陸上電報線將完工[ 7] ,從而連接南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 ,並至到澳大利亞 。
台灣 的第一、二條海底電纜是在1887年完成,包括由淡水 連接福建 連江 川石島 的海底電纜(長177海里,已停用)[ 8] ,以及安平 連接澎湖 的海底電纜(長53海里,已停用)[ 9] 。
1902年至1903年,海底電纜從美國大陸連接到夏威夷 ,1902年連接到了關島 ,1903年連接到菲律賓 。1902年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和斐濟也完成了連線。
1910年,鋪設淡水 連接至日本 長崎 的海底電纜(已停用)。[ 10]
現代:光纖通訊電纜
2007年電纜圖
1980年代,開始有了光纖 電纜的發展。1988年,跨大西洋電話電纜第一次使用了光學纖維TAT-8。
現今台灣本島之國際商用海底光纜接入點包括以下四者,共有15條7個機房,Meta與谷歌等均有投資持股:[ 11]
宜蘭頭城:電纜從宜蘭縣 頭城鎮 連結美國、日本、東北亞、東南亞、澳洲、紐西蘭、菲律賓等地。有APCN、APG、NCP、PLCN、SMW3等五條系統。[ 12]
新北淡水:電纜從新北市 淡水區 連結。共兩站,均位於新北市淡水海缆站。
新北八里:電纜從新北市 八里區 連結。有部屬EAC-C2C海纜。
屏東楓港:電纜從屏東縣 枋山鄉 楓港 連結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關島,以迄美國西海岸的加州和奧勒岡州。
福州至新北之海底光纜共一條線,為福州市 長樂區 到新北市 淡水區 。此系統是福州至新北的直達海底電纜系統,名為:海峽一號 (英文:Taiwan Strait Express-1,簡稱:TSE-1)
金門至廈門之海底光纜共二條線,一條從金門縣 金寧鄉 古寧頭 到廈門市 大嶝島 ;另1條從金門縣金寧鄉慈湖烏山頭到廈門市觀音山 。2條光纜系統是金廈專用線路,互為備用,能確保通訊品質與可靠性。[ 13]
原定2017年由Google、臉書投資的太平洋光纖網路(PLCN)大型計劃,該最先進海纜已鋪設至香港,但因為美國FCC未核發執照,至今只連接到台灣與菲律賓[ 14]
鋪設及修復
電纜鋪設船
TYCO[ 15]
NSW[ 16]
ASN Marine[ 17]
Elettra;
FT Marine[ 18]
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 19]
NTT World Engineering Marine Corporation (NTT-WEM)[ 20]
S. B. Submarine Systems[ 21]
YIT Primatel Ltd.
E-MARINE[ 22]
IT International Telecom Inc.[ 23]
Subsea 7.[ 24]
修復
光纜修復的動畫
電纜往往容易遭到天災、漁船的拖網、船錨或海洋生物的意外破壞,有時也会在戰時被敵軍破壞。1929年紐芬蘭大地震 所引發大規模的海底崩塌,使得多條海底電纜同時受損。海底電纜受損有可能導致區域性互聯網 和長途電話 服務的中斷,造成難以估算的損失,例如2006年恆春地震 正是一例,此次海底土石流位於呂宋海峽 附近,有多條國際樞紐,距離枋山的电缆登陆点 不遠,途經的海纜亦受波及,[ 25]
修理深海電纜,首先要定位出損壞的位置,損壞的部分将帶到水面上修理。深水帶的電纜必須剪斷被破壞的部份,再帶到水面上與另一頭對接,重新修復的部份會較原來的更長一些。
加拿大 新斯科細亞 哈利法克斯 附近有設立像 CS Cyrus West Field等數家修復公司,擁有專門修復電纜的修復船。有些大型的電信業者如法國電信 、日本電信電話 等也擁有自己的海纜船。
參見
注釋
^ How submarine cables are made, laid, operated and repaired | TechTeleData - 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ultancy . web.archive.org. 2016-05-26 [2020-05-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5-26).
^ SeaCableHi.jpg (photo)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12-23).
^ 海底光缆10个真相:情报机关爱听鲨鱼爱咬 . 新浪科技. [2016-06-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6-29).
^ Conti, Juan Pablo, Frozen out of broadband,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09-12-05, 4 (21): 34–36, ISSN 1750-9645
^ Welcome globusz.com - Hostmonster.com . web.archive.org. 2013-04-14 [2020-05-09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4.
^ Guarnieri, Massimo. The Conquest of the Atlantic [Historical] .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 2014-03, 8 (1): 53–67 [2020-05-09 ] . ISSN 1941-0115 . doi:10.1109/MIE.2014.229949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03).
^ corporateName=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address=Lawson Crescent, Acton Peninsula.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 Overland telegraph . www.nma.gov.au. [2020-05-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3-30) (英语) .
^ 林俶寬; 廖學瑞; 丁金彪. 海底電纜工程技術探討──土建規劃設計篇 (PDF) . 中華技術. 2012, 95 : 48–59 [2018-05-17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05-18).
^ 傅朝卿. 台灣氣象建築史調查研究──期末報告 (PDF) . 台灣氣象建築史調查研究 (中央氣象局). 2001: 1 [2018-05-17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05-18).
^ 蕭旭智. 差異速度與接力網絡: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報與社會 (PDF) . 傳播研究與實踐. 2016, 6 (2): 87–116 [2018-05-17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05-18).
^ 存档副本 . [2022-03-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17).
^ 存档副本 . [2022-03-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11-16).
^ 金廈海纜完工 確保兩岸通訊 . [2012] . [永久失效連結 ]
^ Google、臉書海纜 棄香港連台、菲 . [2022]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17).
^ Tyco Telecommunications - Marine Services . [2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1-01).
^ Norddeutsche Seekabelwerke GmbH . [2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17).
^ Cables, Umbilicals and Accessories . [2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3-02-20).
^ http://www.marine.francetelecom.com/en/ . [20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1-01).
^ 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 . [2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1-12).
^ NTT World Engineering Marine Corporation (NTT-WEM) . [2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1-13).
^ S. B. Submarine Systems . [2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9-28).
^ Emirates Telecommunications & marine Services FZE . [20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9-28).
^ IT International Telecom Inc. . [20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2-02).
^ Subsea 7. . [200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4-20).
^ 存档副本 . [2022-03-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17).
外部連結
海纜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