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是指出产于江南歙州的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山西澄泥砚齐名[1]。歙州北宋后改称为徽州,为今安徽省歙县附近一带。
产地
歙砚石产出地点较多,基本上分布于黄山山脉南麓、天目山与白际山西麓,而以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龙尾山(亦叫罗纹山,在现今的婺源县溪头乡境内)下溪涧中所产为最优,称为“龙尾砚”。[2][3]宋曹继善《歙砚说》载:“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种,延蔓百余里,取之不绝。”[4]
歙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的汤口镇和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
历史
一般认为歙砚的开采制作始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北宋治平年間(1064年至1067年)婺源县令唐积《婺源砚图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4]也有人认为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5]。
到南唐元宗李璟时已由官方组织开采制作,并设立砚务官。李煜称赞“歙砚为天下冠”。[6]
北宋从景祐年间开始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砚石开采,歙砚的影响越来越大。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均有赋诗称赞。南宋以后石尽山颓,开采量逐渐减少,时断时续。清乾隆四十二年的官方采石是清代唯一一次有记载的开采。直到1963年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根据历史记载的地点重新开采。[7]
矿物学
对婺源产歙砚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矿物为绢云母,还含有石英、绿泥石以及少量的锆石、正长石、高岭石和斑铜矿等,样品的平均摩氏硬度为4.45,平均密度为2.7485g/cm3。[8]
特点
歙砚的特点是质地坚润不吸水,发墨如油不损毫,“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而且“多年宿墨,一濯而莹”。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4][9]
制作
歙砚制作技艺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10]
参考文献
- ^ 胡中泰. 解读歙砚. 收藏. 2010, (9): 121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 ^ 傅广生, 何永兰, 李雷. 天然板岩歙砚及龙尾砚石. 石材. 1996, (3)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 ^ 丁火. 歙砚拾珍. 中国收藏. 2006, (2): 70–71.
- ^ 4.0 4.1 4.2 刘志斌. 歙砚在砚史发展中的历史概况及地位. 艺术生活. 2009, (4): 69–71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 ^ 汪云孙.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 收藏. 2009, (11): 100–103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 ^ 钱胜东. 硕大无朋举世无双——屯溪区博物馆藏宋坑龙尾歙砚板. 徽州社会科学. 2010, (4): 76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 ^ 杨震. 歙砚简说. 徽州社会科学. 2007, (9): 28–30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 ^ 张莹, 陈涛. 歙砚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8, 10 (3): 12–15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 ^ 张颐. 歙砚之前世今生. 董事会. 2005, (6): 104–105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 ^ 汪超国. 砚国明珠 (一)——历代名人与歙砚. 徽州社会科学. 2007, (4): 64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