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愍王李承乾 |
---|
時代 | 唐朝 |
---|
字 | 高明 |
---|
封爵 | 恆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庶人→恒山郡王 |
---|
出生 | 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长安城-太极宫-承乾殿 |
---|
逝世 |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 645年1月4日(645歲—01—04)(26歲) 黔州 |
---|
谥号 | 愍 |
---|
|
|
|
|
|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4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唐朝貞觀年间的首任太子,在任期间多年监国,于贞观十七年被废黜,唐玄宗开元年间被追封为恒山王,谥号愍。
生平
立为太子
武德二年(619年),李承乾出生,因生於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為名[1]。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为恒山郡王。武德五年(622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2],同年,李世民将妻子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三岁的承乾在文学馆启蒙的侍读[3]。
李承乾童年早慧,天姿峻嶷,仁孝纯深[4]。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太宗即位后,于登基当年十月将李承乾立為皇太子,此时的李承乾虚岁只有八岁。
贞观三年(629年),太子少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5]。后来,李纲病逝,李承乾亲自为他立碑。
贞观四年(630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太子“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6][7]虽然只是“听讼”,但依然可见周岁不过十一岁太子李承乾早已开始工作、锻炼政治能力了。
贞观八年(634年),李承乾加元服。贞观九年正月甲申,纳太子妃苏氏[8]。
频年监国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此时,依诏书所言,未及弱冠的太子已频年治国。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十六岁的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并赞赏太子文过志学、秉性聪敏[9]。监国期间,李承乾听断政务,颇识大体,干得极其出色。自此之后,每次唐太宗外出行幸时,都令太子承乾居守监国[10]。
储位不稳
年龄渐长后,李承乾患上足疾,史书并未记载太子患足疾的时间或因由,显得此事有些扑朔迷离,但毫无疑问这是致使他储位不稳的一大因素。唐太宗甚至对杜正伦边夸赞魏王边表露承乾不可承宗庙之意[11],皇帝易储的想法极为明显,这也成为了与李承乾仅相差一岁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生起奪嫡之念的原因之一[12]。
魏王李泰意图争夺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他联合杜楚客与房遗爱等人,重金贿赂朝臣以拉拢,并言说魏王聪明,当为嫡嗣,嫡嗣即皇位继承人的太子。有人将此事上奏给皇帝,而唐太宗知道之后竟是“隐而不言”,态度模糊[13],这也愈发加重了太子李承乾忧心被废黜的恐不自安,并使得魏王一党更加肆无忌惮。
年少情深
贞观十三年(639年)秋冬,佛道之争之中,西华观道士秦英状告僧人法琳谤讪皇宗,唐太宗勃然大怒,并流放了法琳[14]。之后,太宗又處死了早在李承乾十二岁重病时便为其祈福的道士秦英[15]等人,《续高僧传》等佛教史料中对此有比新旧两《唐书》、《资治通鉴》等中更加详细的记载。
被李承乾所喜爱的太常寺乐人稱心也在此事件中被牵连坐诛,李承乾因称心的死而非常伤心,痛悼称心不已,他在东宫内为称心立碑立像祭奠,并数次在其祭奠处徘徊哭泣,悲凄的同时显现出他们的感情深厚[16]。而唐太宗得知其追悼行为,十分不悦,太子亦知之,父子關係愈加恶化。
谋反被废
太子對父親陽奉陰違、對谏言感到不耐,并派遣刺客刺殺东宫属官于志宁、张玄素未遂。
貞觀十六年(642年),因忧心废黜,太子派遣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等刺杀政敌魏王李泰,未遂,遂與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割臂歃血為盟,誓同生死,決定纵兵入西宫谋反,推翻唐太宗[17],与此同时,远在齐州的齐王李祐亦是计划谋反。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丙寅,唐太宗表态太子虽有足疾,但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的嫡长子已经五岁,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为皇太孙。可显而易见的,此安稳太子的表态为时过晚,太子在贞观十六年便开始与人密谋造反,且,“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也印证了当时朝臣与民众都知道皇帝偏袒魏王、有意废储[18]。
同月,太子李承乾最重要的支持者魏征去世,李承乾在西华堂为魏征举哀[19],哭丧哀悼,葬礼盛大。同时,面对咄咄逼人的魏王泰集团,李承乾危机重重。
而不久后,齐王李祐起兵谋反失败,当年四月初一,审案时牵扯出了太子和汉王李元昌等人尚未实施的谋反计划。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六日[20],李承乾的皇儲之位被唐太宗所廢。爾後,李泰借机投入李世民怀抱,声称自己若即位,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李治,即“杀子立弟”,李世民于是高兴地许诺会新立李泰为太子[21]。然,再后,由於褚遂良与長孫無忌等的強力支持,太宗放弃了立魏王泰为,而是改立了李承乾的另一个同母弟李治为太子。
谋反事发后,太子李承乾被废黜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參與政變的汉王李元昌被赐死于私宅,趙節、杜荷[22]、侯君集等人被斩首。
韶年早逝
李承乾的死亡时间存在争议,分别有贞观十七年、贞观十八年、贞观十九年三个不同的逝世时间记载。
《旧唐书·太宗本纪》与《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貞觀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李承乾去世[23][a]。《旧唐书·太宗诸子》与《新唐书·太宗子》则记载,李承乾去世于贞观十九年,日期不详[24]。而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为祖父改葬所刻的墓志铭则称,他去世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十月一日[25],也就是谋反事发当年。
无论这三个年份中哪一个属实,这位废太子都在二十几岁时早逝。
追封郡王
李承乾嫡长子李象的最幼子李昌(李適之)极有才干,他以被定义为有罪的废太子的后人身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颇受皇帝赏识,甚至在之后成为了宰相。
为了在自己出生前便已早逝的祖父李承乾,官居御史大夫的李适之数次为承乾论辩[26],并提出父亲、祖父以及叔父李厥葬礼有缺,上疏请求将他们归葬昭陵。于是李承乾被追赠为恒山愍王,李象也得以追赠为越州都督、郇国公。[27]
家庭
妻妾
子孙
- 李象,苏氏所出,怀州别驾、赠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郇国公
- 李玭,太子詹事、右武卫大将军
- 李粹,汲郡长史、宗正卿
- 李廙,礼部员外郎、给事中、河南尹、江华太守、尚书左丞、太子左庶子、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公
- 李静,襄州别驾、赠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
- 李黯,大理评事
- 李震,蜀郡功曹参军
- 李江,永嘉郡太守
- 李冰,司议郎
- 李泳,少府监丞
- 李蕴,常选
- 李涓,太子典膳丞
- 李沦
- 李源,崇文馆直学士
- 李昌(李適之,李象的第四子),宰相,在唐玄宗年间任宰相時上書,李承乾被追赠恆山愍王,李象追赠越州都督、郇國公。
- 李厥,第三子,妾王氏所出[來源請求],鄂州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妻琅琊王氏王憍梵
- 李昶,汉州刺史、左右羽林将军、扶风郡太守,赠左千牛将军
- 李泽,河南府长水县令
- 李液,朝散大夫、行河南府壽安縣令
- 李某
- 李浑
- 李某
- 李怀,朝議郎、河中府臨晉縣令
- 李澄,陆浑县令
- 李沔,天兴县令
- 李潭,河东县令
- 李旭,某卫将军
- 李医,良娣张氏所出[來源請求](此说法存疑,未找到史料佐证)
- 永安郡主,良娣张氏所出,夫沈程昭[來源請求](此说法存疑,未找到史料佐证)
后来的卢龙节度使武威郡王李载义为李承乾后人。
李承乾碑和墓志铭
恒山愍王李承乾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十二月四日(739年1月17日)立,原存于李承乾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首及碑身上端断裂残缺,现高1.52米,下宽1.05米,厚0.29米。碑文为篆书,共十五行,每行字数不等。此碑系1975年发现。
李承乾墓志铭,1972年冬出土于陕西醴泉县烟霞乡马寨村西南约700米处李承乾墓中,墓志盖厚10厘米,底边长60.8厘米,盖面篆书《唐故恒山愍王墓志铭》九字,志文为楷书,共十二行,95字。
唐故恒山愍王赠荆州大都督神道之碑
王讳承乾,字高明,
高祖神尧皇帝之孙,
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子,
睿宗玄真皇帝伯。祖以开元廿六年五月廿九日奉敕陪葬昭陵。妃苏氏祔焉,礼也。妃即隋仆射邳国公威之曾孙、鸿胪卿夔之孙、皇朝沁州刺史亶之第三女也。
长子怀州别驾、赠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郇国公象,
象子〇〇将军、赠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玭,
次〇〇别驾、赠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静,
次御史大夫适之,
次子鄂州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厥,
厥子〇〇中郎将、赠左千牛将军昶,
次〇〇〇旭
粤以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十二月甲子朔四日丁卯建
大唐故恒山愍王荆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墓志铭
王讳承乾,字高明,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子,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薨,开元廿五年十二月八日奉勅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内,京兆府醴泉县安乐乡普济里东赵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妃苏氏招魂合祔。
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五月戊辰朔廿九日景申,礼也。
注释
- 腳注
- ^ 墓志为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
- 引用
- ^ 《舊唐書·卷76》恆山王承乾,太宗長子也,生於承乾殿,因以名焉。
- ^ 《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五年)八月辛亥,以洺、荆、并、幽、交五州为大总管府。改封恒山王承乾为中山王。葬隋炀帝于扬州。
- ^ 《东宫门大夫长孙府君墓志》:加以研精丘素,怡神典籍,故能德建修业,名立行成,以武德五年奉教直中山府侍读文馆。对扬谈说,未尝不吐微言以索幽隐,精义入神,光登重席。及储元已后,恩旧弥深,以贞观三年特蒙授东宫门大夫。
- ^ 《全唐文·卷四·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诏》:尚书奏议:以为少阳作贰,元良治本,虔奉宗祏,式固邦家。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长,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业履昭茂,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允兹守器,养德春宫。朕钦承景业,嗣膺宝位,宪则前王,思隆正绪,宜依众请,以答佥望。可立承乾为皇太子。
- ^ 《贞观政要·卷四》: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轝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讬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 ^ 《令皇太子承乾听讼诏》:皇太子承乾,宜令听讼,在兹恤隐。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今若有固执所见,谓理不尽,然后闻奏。
- ^ 《册府元龟·卷二百五十九》:太宗贞观四年五月诏皇太子承乾宜令听讼在兹恤隐自今以後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今。若有固执所见谓理不尽然後闻奏。
- ^ 8.0 8.1 《册府元龟·卷八十◎帝王部 庆赐第二》八年二月丙午以皇太子承乾加元服降死罪以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赐爵一级天下大〇三日戊申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九年正月甲申皇太子承乾纳妃苏氏宴群臣赐帛各有差
- ^ 《全唐文·卷五·命皇太子权知军国事诏》:
朕以不天,夙罹偏罚,假息旦暮,分沈苫壤。仰赖先皇慈恩鞠育,爰自幼年。至於成家,未及弱冠,仍属乱离。翼奉义旗,身当矢石,克平多难,任居藩屏。遂复委以万机,膺庇景命。祗惧虚薄,弗克负葆,日夜兢兢,不遑宁宴。加以气患,屡幸九成,晨昏定省,废於朝夕。今岁停行,尽行养礼,不谓殃罚深重,大行崩背。号天叩地,无所逮及,伏奉遗诏,追迹汉文。以日易月,降其常期,顾命之旨,诚不可违。然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殷周以来,罔弗遵用,汉文变古,有乖前式。且慈颜日远,忻谒无由,俯就之文,理即遵奉。然朕之情切,不可循前,荼毒之心,何可堪忍。皇太子承乾,文过志学,秉性聪敏,频年治国,理务允谐。今欲於东宫平决,朕得尽哀庐室,终其丧纪,望群公卿士,股肱王室。兴言及此,唯增哽绝,朝多君子,恕朕哀心。
- ^ 《旧唐书·太宗诸子》: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
- ^ 《册府元龟·卷四百七十八》:杜正伦,贞观中为中书侍郎。皇太子承乾先有足疾,魏王泰有文才,甚获当时之誉。其后太宗颇知承乾奢纵,尝与正伦言承乾不可承宗庙之意,兼又称魏王泰之美。正伦尝为左庶子,后虽徙职,而承乾尝遣给事使于正伦觇候帝言。正伦遂以太宗言告承乾,劝其迁善以自固。承乾既闻太宗诏,欲废之,乃佯不信。正伦遂奏其言,实欲令太宗有所惭也。太宗大怒。正伦坐漏泄禁中语,除名徙边。
- ^ 《册府元龟·卷二百九十八》: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潜有夺宗之意,招驸马都尉柴武、房遗爱等二十馀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相继摄泰府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承乾惧其凌夺,阴遣人诈称泰府典签,诣玄武门为泰进封事。太宗省之,其书皆言泰之罪状。太宗知其诈而捕之,不获。承乾败,太宗面遣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计,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乃幽泰于将作监,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 ^ 《册府元龟·卷一百三十四》:杜楚客为工部尚书,摄魏王泰府事,所在以威肃闻。楚客知太宗不悦承乾遂潜图交构。朝贵用事者,至有怀金以赂之,因说魏王聪明可为嫡嗣。人或以闻奏,太宗隐而不言。
- ^ 《续高僧传·卷二十四·唐终南山龙田寺释法琳传七》: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见有众侣宜依《遗教》,仍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征,独诣公庭,轻生徇理,乃絷以缧绁。
- ^ 《唐会要》:贞观五年,太子承乾有疾,敕道士秦英祈祷,得愈,遂立为西华观。
- ^ 《旧唐书·列传·卷二十六》: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 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杀之,坐称心死者又数人。承乾意泰告讦其事,怨心逾甚。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 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 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承乾自此托疾不朝参者辄逾数月。
-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 ^ 《新唐书·卷九十七》:是夕,帝梦徵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晋王奉诏致祭。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 ^ 《旧唐书》卷三,“十七年春正月戊辰,...。夏四月庚辰朔,皇太子有罪,废为庶人。”
- ^ 《旧唐书褚遂良传》 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 ^ 杜荷的妻子城阳公主为李承乾同母妹妹。
- ^ 《旧唐书·太宗本纪下》:十八年……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 ^ 《旧唐书·太宗诸子》:十九年,承乾卒于徙所,太宗为之废朝,葬以国公之礼。二子象、厥。象官至怀州别驾,厥至鄂州别驾。象子适之,别有传。
- ^ 《唐故恒山愍王墓志铭》:
大唐故恒山愍王荆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墓志铭
王讳承乾,字高明,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子,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薨,开元廿五年十二月八日奉敕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内,京兆府醴泉县安乐乡普济里东赵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妃苏氏招魂合祔。
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五月戊辰朔廿九日景申,礼也。
- ^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四》:御史大夫李适之,承乾之孙也,以才干得幸于上,数为承乾论辩;甲戌,追赠承乾恒山愍王。
- ^ 《旧唐书·李适之传》: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又遭则天所黜,葬礼有阙,上疏请归葬昭陵之阙内。于是下诏追赠承乾为恆山愍王,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厥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
- ^ 《全唐文·卷九·册苏亶长女为皇太子妃文》:惟尔秘书丞苏亶长女,族茂冠冕,庆成礼训,贞顺自然,言容有则。作合春宫,实协三善,曰嫔守器,式昌万叶。备兹令典,抑惟国章。是用命尔为皇太子妃。往,钦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欤!
- ^ 《全唐文·卷九·册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俪储贰,允归冠族,秘书丞苏亶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图史,誉流邦国,正位储闱,寔惟朝典。可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