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翅目
|
|
雄蟲
|
|
科学分类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演化支:
|
真变态类 Eumetabola
|
(未分级):
|
内生翅类 Endopterygota
|
目:
|
捻翅目 Strepsiptera Kirby, 1813
|
科
|
|
捻翅目(Strepsiptera),亦作撚翅目或𧎥目,是昆蟲綱下的一目,通稱為捻翅蟲或𧎥,包含10个科约600种昆虫。捻翅蟲的一生大多寄生于其他昆虫體內,如蜜蜂、黄蜂、叶蝉、蠹虫和蟑螂等,只有早期幼虫和雄性成虫可自由生活。
外觀
成年的雄性捻翅虫體長約1.5至4毫米,觸角發達且形狀多變,複眼大而突出,和任何其他類昆蟲的複眼不同,由20至50個小眼組成,每個小眼單獨成像,整體呈現黑莓狀的外觀,類似於鏡眼蟲亞目三葉蟲的複眼——裂色眼;無單眼。前翅退化為棒狀的偽平衡棍,後翅大且呈扇狀,具退化的縱脈。一般不具可進食的口器,其口器的许多部分退化为感觉器官。
除極少數種類的雌性捻翅蟲有足、可自由活動外,絕大多數物種的雌蟲均無足無翅,終生營內寄生。自由生活型的雌蟲體長約2毫米;內寄生型的20至30毫米。內寄生型的雌蟲呈蛆狀,觸角、單眼及複眼消失,口器退化,無足,胸部腹面在頭與胸的分界處有一育腔的開口,為雌蟲受精及幼蟲的逸出口。
一齡幼蟲為跳蟲型,頭部尖似鑿子,適宜進入寄主體內;在寄主體內蛻皮後變為蠕蟲型,體表平滑柔軟,無足。
生活史
雄性捻翅蟲的成虫寿命极短(通常不到5个小时)且不進食,甚為活潑,會追踪雌性释放的費洛蒙。雌蟲頭胸部扁平而硬化,從寄主腹部節間膜鑽出暴露於寄主體外,雄蟲會在雌蟲頭、胸部之間處交配受精。
幼蟲為卵胎生,在雌蟲體內孵化後,從生殖孔進入育腔,再從育腔口鑽出落到花上或地面上,鑽出的第一齡幼蟲非常活潑,會積極尋找葉蟬、椿象、蝗蟲等之若蟲,鑽入其體表進行寄生;亦有些種類會留於原寄主體上,伺機轉移到新寄主,或隨著飛行的蜂類轉移到蜂巢中寄生在蜂類幼蟲體內。一齡幼蟲在寄主體內蛻皮後會變為有如蛆般的蠕蟲型。寄主體內的幼蟲會誘使宿主產生一袋狀構造將其包覆,並在其中吸取寄主的養分並生長。這種由寄主組織生成的結構可以保護捻翅蟲幼蟲不被寄主的免疫系統攻擊。幼蟲在每一次蛻皮後,較舊的角質層會分離其體表,但不會被拋棄,因而包覆在幼蟲周圍形成多層。雄性的末齡幼蟲在最後一次蛻皮後化為裸蛹,一般在晴天早晨羽化,然後飛翔尋偶。成熟雌蟲蛻皮後則會留在蛹殼內,終生保持無足無翅的幼蟲樣貌(幼態延續)且不會離開寄主(三枝五節蟊科物種除外),其體積最大可佔據寄主腹部的90%。幼蟲孵化後雌蟲會與寄主一同死亡。
其宿主包括属于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一些較原始的種類也寄生於衣魚目昆蟲。例如蚁蟊科捻翅虫的雄性寄生蚂蚁而雌性寄生直翅目昆虫。
分類
系統分類學
捻翅目屬於內生翅群,為完全變態昆蟲,系統分類學顯示與鞘翅目為姊妹群。本分類樹依據Zhou等人於2014年提出的演化樹繪製而成[1]。
完全變態類 Holometabola
|
|
膜翅目 Hymenoptera
|
|
|
|
|
|
蛇蛉目 Raphidioptera
|
|
|
|
廣翅目 Megaloptera
|
|
|
脈翅目 Neuroptera
|
|
|
|
|
|
|
|
捻翅目 Strepsiptera
|
|
|
鞘翅目 Coleoptera
|
|
|
|
|
|
|
|
|
毛翅目 Trichoptera
|
|
|
鱗翅目 Lepidoptera
|
|
|
|
|
|
|
蚤目 Siphonaptera
|
|
|
長翅目 Mecoptera
|
|
|
|
|
雙翅目 Diptera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Zhou, Xin; Kjer, Karl M.; Wang, Jun; Wang, Jian; Yang, Huanming; Zhang, Yong; Xu, Xun; Li, Yingrui; Zou, Shijie.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insect evolution. Science. 2014-11-07, 346 (6210): 763–767 [2019-03-24]. ISSN 0036-8075. PMID 25378627. doi:10.1126/science.12575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