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戰役(Battle of Prague),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7年5月6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戰火再起
取得羅布西茨戰役的戰術成功之後,腓特烈向北趕回薩克森,蕩平剩下的抵抗,結束了1756年的戰局。1757年,法國和俄國如約加入戰爭,這樣在戰略形勢上,普魯士北邊靠海,東有俄軍,西有法軍,南有奧地利。腓特烈計畫在法國和俄國軍隊走上戰場之前,先以乾淨俐落的勝利擊敗奧地利,而奧地利退出就意味著法俄兩國也沒有了參戰的動力。因此1757年,腓特烈集中11萬大軍,分四路,由他本人、莫里茨親王、施維林元帥、和中將貝費恩公爵指揮,從薩克森出發,大舉入侵波希米亞。然後四路變兩路,他和莫里茨會合在易北河西岸,貝費恩公爵會合在易北河東岸,兩軍夾易北河南下,進攻布勞恩元帥呈弧形防禦的11萬奧軍。這個戰局甚為關鍵,因為這是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速勝的唯一希望。
兩軍交鋒
奧軍布勞恩元帥看到普魯士鋒芒正盛,謹慎地收攏部隊向後撤退,與趕來增援的卡爾(洛林親王)會合,集中6萬人,在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城東站穩腳跟,列陣等待腓特烈到來。奧軍會師以後,以卡爾親王為總司令。普魯士一方,腓特烈留凱斯元帥率3萬人監視布拉格城,自己與易北河對岸的施維林元帥會師,集結65,000普軍, 由北向南逼近奧軍主力尋求會戰。
5月6日,普奧兩軍主力共12萬人以上迎面碰撞,開始布拉格戰役。一向謹慎的奧軍這次尋求會戰是因為他們佔有地利,奧軍陣地在高地上,下面地形很差,基本無法發動正面強攻。普軍於是向東面,施維林元帥指揮的左翼集中兵力,試圖迂回,奧軍也向這個方向增援。將近中午,普軍發動進攻,但是由於戰前對地形偵察不清,普軍以為進攻方向正面的一片平坦草地,實際是乾涸的魚塘,結果第一梯隊陷入乾魚塘的沼澤泥地之中,被奧軍反攻,兩個整團潰散。為了穩定局勢,施維林老元帥親自舉起一杆倒下的大旗,帶領隊伍反衝鋒,沒有跑出幾步,就被奧軍炮彈擊中頭部胸部,當場陣亡。
主戰場上普魯士左翼進攻失敗,施維林元帥陣亡,陷入危機之中。但是奧地利軍隊反攻中的一個失誤被普軍及時抓住,成為戰役轉捩點。奧軍右翼乘勝追擊,卻在反攻中與中央脫離了接觸,戰線當中出現空洞,腓特烈反映極為敏銳,立即投入中央22個步兵營,反過來包圍了得勝以後過度伸展的奧軍右翼。與此同時,普軍齊騰中將率領的25個驃騎兵中隊從戰場週邊迂回到奧軍中央背後,於中午時分發動奇襲,卷擊奧軍主力,普軍戰線正面曼施泰因少將的師也同時發動進攻。奧軍大敗,下午4點向布拉格撤退,損失8,800人,布勞恩元帥受致命重傷,不久死去。這次戰役規模空前,普魯士傷亡也不輕,損失14,300人,陣亡2名少將,1名中將和1位元帥。
影響
後世德軍總參謀部對腓特烈大帝的各次戰役有很深的研究,1910年代的德軍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元帥,認為腓特烈集中兵力還不夠,因為他受法國影響很深,過高估計了西線法軍的戰鬥力和作戰決心,否則腓特烈可以進一步削弱本土的防衛兵力,集中15萬大軍攻奧,或許可以求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
參看
參考文獻
- 顧劍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 Dennis Showalter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1996年英文版
- Christopher Duffy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 1985年英文版
- Theodore Dodge "Great Captains" 1889年英文版
- 富勒 《西洋世界軍事史》 1981年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