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拨鼠日 當天的儀式
媒体事件 ,又称为伪事件 ,[ 1] 是指媒体 為宣传而策劃、或經媒體報道而形成的事件、活動。[ 2]
伪事件一词由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 在他1961年出版的《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 》一书中率先提及。他認為媒体事件与自发的事件不同,是一种事先计划好的事件。[ 3] 该概念和后现代主义 中所说的超真实 密切相关,但布尔斯廷提出这一概念的年代比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尚·布希亞 提出“超真实”概念更早。媒体事件的发生是一种事件管理 ,可认为其原真性比自发的事件更低。
媒体事件已成为媒体研究的一个理论术语,最初由Elihu Katz 和Daniel Dayan 在1992年出版的《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 )一书中提出。[ 4] 其中,媒体事件是现场直播、聚集群众的、具有叙事进程的仪式性活动,例如皇室婚礼或葬礼。[ 5] 媒体活动的决定性特征是即时性(即现场直播)、由非媒体实体组织、包含仪式和戏剧价值、预先计划并关注个性,无论是个人或还是团体的个性。[ 6] 2009年的一本书《Media Events in a Global Age》更新了这一概念。[ 7] 媒体事件理论也被应用于社交媒体,例如对有关瑞典选举的推文的分析,[ 8] 或对美国总统拜登就职典礼 期间的伯尼·桑德斯手套迷因 的分析。[ 9]
媒体事件大多圍繞新闻公告、紀念日 、新闻发布会 或演讲、示威等展開。媒體事件或偽事件的報導並不支付廣告費用,其目的是透過公共关系 來吸引其他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理论家麦克卢汉 指出,伪事件是与现实脱节的事件,只是为了满足对流行文化持续兴奋和兴趣的需要。这些事件是“计划、种植或煽动的(Merrin,2002)”,只是为了日后一次次地重现。[ 10]
为了区分伪事件和自发事件,布尔斯廷在他的《隐藏的历史》一书中阐述了伪事件的特征:戏剧性的、可重复的、成本高昂的、理智策划的、社交性的。它还会引发其他伪事件,人们必须知道这一点才能说是“知情”。[ 11]
歷史案例
隨着大眾媒體影響力增大,媒體事件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1869年猶他州海角峰會 上打下了鐵路的最後一枚金色道釘 ,被視為美國最早的媒體事件之一。愛德華·伯內斯 在1929年發起的「自由火炬 」運動是成功影響公眾輿論的早期媒體事件的一個例子。類似地,赫鲁晓夫 1959年訪美影響深遠,被認為是媒體事件被政治利用的第一個案例。[ 12]
19 世紀中葉,隨着莫爾斯电报 以及出現當日出版發行的報紙 的問世,媒體事件已變得切實可操作。互聯網使許多媒體報道能夠現場發佈,包括媒體事件、Twitter 實時報道以及電視媒體事件的即時分析。音樂藝術家王子 在超级碗 新聞發佈會上假裝回答問題,卻突然開始唱歌時,他的表演本身就成了媒體事件中的元媒體事件。[ 13]
尚·布希亞 在他的文章《波灣戰爭不曾發生 》中,基於後現代視角認為,作為首次被電視直播的戰爭,海湾战争 並不是一場真正的戰爭,而是美軍連同CNN 等媒體策劃的一場媒體事件。[ 14]
另見
參考資料
^ Scherer, Helmut. Media Events and Pseudo-Events . Blackwell Reference Online. [2022-03-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10-19).
^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media event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6-09-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9-30).
^ Boorstin, Daniel Joseph.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 New York: Vintage. 1961. ISBN 0-679-74180-1 .
^ Dayan, Daniel; Katz, Elihu. Media events :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 . Elihu Katz.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674-03030-5 . OCLC 607059875 .
^ Scannell, Paddy. The life and times of media events: A tribute to Elihu Katz . Nordic Journal of Media Studies. 2022-06-01, 4 (1): 118–133 [2023-07-02 ] . S2CID 248562478 . doi:10.2478/njms-2022-000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7-13) (英语) .
^ Katz, Elihu. Media Events: The Sense of Occasion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larlyCommons. [2022-03-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2-06).
^ Couldr, Nick; Hepp, Andreas. Media events in a global age . London: Routledge. 2010. ISBN 978-0-415-47710-9 . OCLC 654781286 .
^ Robinson, Jessica Yarin; Enli, Gunn. #MakeSwedenGreatAgain: Media events as politics in the deterritorialised nationalism debate . Nordic Journal of Media Studies. 2022-06-01, 4 (1): 56–80 [2023-07-02 ] . S2CID 248562462 . doi:10.2478/njms-2022-000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7-13) (英语) .
^ Jerslev, Anne. Contemporary ceremonial media events – time and temporalities of liveness . Nordic Journal of Media Studies. 2022-06-01, 4 (1): 19–36 [2023-07-02 ] . S2CID 248562477 . doi:10.2478/njms-2022-000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7-13) (英语) .
^ Merrin, William. Implosion, simulation and the pseudo-event: a critique of McLuhan . Economy and Society. 2002, 31 (3): 369–390. ISSN 0308-5147 . S2CID 144956416 . doi:10.1080/03085140220151855 (英语) .
^ Boorstin, D. Hidden History. Harper & Row, 1987. 279-280. Print.
^ Mueller, Andrew. Defining Moment: Nikita Khrushchev's visit to the US becomes the first 'pseudo-event', September 1959 . Financial Times. [2022-03-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7).
^ Prince--The Super Bowl Press Conference 2007 . Wat.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1-09).
^ Baudrillard, Jean . 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 . 由Paul Patton翻译.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