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王朝,是公元7-8世紀時期南亞信德地區的佛教-印度教王國,由632年生存至724年,傳三代。有關其存在的大多數信息都來自波斯歷史書察克納馬(或稱印度和信德史),它是另一個印度教王朝拉伊王朝的繼承人。
歷史
王朝建立者是一個名為察克(633-711)的婆羅門,他本是拉伊王朝末代國王沙哈西二世的首相,國王駕崩後他與守寡的皇后結婚,因國王無子嗣,他們的婚姻使他得以奪取王權。
這個王朝引起了倭馬亞王朝的不滿(因海盜和綁架活動),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本·馬爾萬·本·哈卡姆將一支龐大的軍隊交給了州長哈查吉·伊本·优素福,但由於哈里發的去世,沒有試圖吞併信德。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將軍在他的兒子和繼任者瓦利德一世的統治下於710年入侵信德,並殺死了婆羅門王朝最後一位統治者達希爾,這裡成為倭馬亞王朝的一個邊陲地區。
宗教政策
婆羅門王朝支援印度教的信徒,同時迫害佛教徒。這在阿拉伯攻勢期間產生了負面影響。雖然佛教徒沒有與阿拉伯人合作,但他們沒有進行必要的抵抗(換取向阿拉伯人交稅得到信仰自由)。
參考
- Wink, André (1991). Al- Hind: The slave kings and the Islamic conquest. 2. BRILL. pp. 152–153. ISBN 9004095098.
- Burton, Richard (1851). Sindh and the Races That Inhabit the Valley of the Indus.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pp. 14–15. ISBN 978812060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