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蘭(挪威語:Kristoffer Fotland,1905年3月10日—2006年8月7日),是一位挪威籍的醫生與傳教士,他的專長是在小兒麻痺治療。
他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行醫多年,是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之一,獲得第七屆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1975年獲得挪威國王頒發最高等的「騎士聖奧拉夫勳章」,1968年獲蔣介石接見,獲得「發揚服務精神」獎牌。
他的次子傅吉安(Geir Fotland ),常年定居在台灣,曾是挪威新聞駐台灣的記者;孫子傅龍(Lars Fotland)曾在成功大學就讀並學習中文[1]。
簡歷
傅德蘭於1905年生於挪威的蒂默。1932年,在奥斯陆大学醫學院獲得學位後,曾在烏勒沃奧斯陸大學醫院與挪威國立醫院服務[2]。
中國大陸行醫
1935年9月16日,挪威協力差會派傅德蘭至中國大陸傳教行醫,接替於1926年在當地病故的韓士壇(Uristaan Hannestad)醫師,在張家口西豁子重新開設了「Edvard Gervard紀念醫院」(中文名為博愛醫院)。[3][4]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察哈爾省被日本佔領,其後成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一部分。在當地的日軍曾一度將各教派的宣教士一併關押在博愛醫院,但傅德蘭仍持續為病人治療,終至自身感染傷寒一度命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傅德蘭於1946年返回挪威,但不久中國再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而傅德蘭仍再赴中國行醫;1948年,剛結婚3天的傅德蘭與妻子自挪威乘船,1949年抵達香港時,得知中共已經控制察哈爾省,並關閉所有宣教所時,傅德蘭轉往雲南繼續工作;然而盧漢投共,傅德蘭夫婦被中共驅逐出境[5]。此後,傅德蘭轉往台灣。
台灣行醫至晚年
抵達台灣後,他先在馬偕醫院服務,在當時台灣北部的台灣原住民部落進行巡迴義診。7年後的1956年,美國行道會捐贈在屏東的「畢士大診所」給傅德蘭與畢嘉士(Olav Bjorgaas, 1926–2019)醫師接手,並改名為「基督教診所」,即為日後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前身。1957年,他又和畢嘉士深入南台灣偏遠山區,如霧台、好茶村、牡丹村做免費醫療;1960年,他也曾至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協助。在台期間他更曾巡迴全台各地行診,甚至包括金門。[6]
1970年,他年滿65歲退休回挪威,但之後又曾在1974與1979年兩次自費返台傳教。
2005年,他成為挪威醫學會年紀最大的成員[7],2006年,在老家過世。[8]
相關著作
參考來源
- ^ 姚正玉. 挪威籍傅龍 聽中文長大. 《中華日報》. 2013-12-19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 ^ A H Jerpstad N-T Andersen. Minneord. 《挪威醫學會雜誌》. 2006-10-05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挪威语).
- ^ 张文藻. 基督教在张家口的教派活动. 《文史精华》. 2014-03-11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中文(中国大陆)).
挪威人韩士坛大夫于1917年创办。他除建立教会外,还在西豁子开办博爱医院,在旧中国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此院为救死扶伤做过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韩士坛去世,傅德兰大夫接替工作
- ^ 张家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张家口市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8: 1883.
- ^ 汪美芳. 挪威協力差會在台送愛50年. 《中國時報》. 1999-06-20.
五十年前,宣教士傅德蘭醫師夫婦被中國大陸驅逐
- ^ 金門日報. 傅德蘭抵金湖續診小兒麻痺. 《金門日報》. 1967-12-08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 ^ NYTT OM NAVN. Legeforeningens eldste. 2005-03-03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挪威语).
- ^ 侯千絹. 追思傅德蘭 感恩的人來自全台. 《自由時報》. 2006-08-24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2).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