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明代屬交阯承宣布政使司諒山府。治所約在今越南諒山省祿平縣與海寧省先安縣之間,即在那陽和定立地方[1]。境內有丘皤山[2]。
沿革
- 永樂五年六月癸未(1407年7月5日)置,屬諒山府親領[3][4][5]。
- 永樂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丁亥(1415年9月25日),以新安縣省入丹巴縣[6]。
- 永樂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癸亥(1419年4月13日),設丹巴縣儒學[7]。
職官
參考資料
- ^ 「《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永樂十三年八月,並“新安縣入丹巴縣”。《元史·安南傳》載,「鎮南王次內傍關,賊兵大集,王擊破之。命萬戶張均以精銳三千人殿,力戰出關。諜知日烜及世子、興道王等,分兵三十餘萬,守女兒關及丘急嶺,連亘百餘里,以遏歸師。鎮南王遂由單己縣趨盝州,間道以出,次思明州。命愛魯引兵還雲南,奧魯赤以諸軍北還。日烜尋遣使來謝,進金人代己罪。十一月,以劉庭直、李思衍、萬奴等使安南,持詔諭日烜來朝」。單己縣與單巴縣是一個,“己”字易與“巴”字相混淆。這樣,丹巴縣是在諒山省祿平縣與海寧省先安縣之間,即在那陽和定立地方。」《越南歷代疆域 越南歷史地理研究》,陶維英著 鍾民岩譯,商務印書館,1973,第190頁
- ^ 「丘皤山,在府東南丹巴縣境,上有石門,廣三丈,相傳馬援所鑿」,《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撰
- ^ 「七源、上文、下文、萬崖、廣源、上思朗、下思朗七州隸諒山府,本府親領新安、如敖、丹巴、丘溫、鎮夷、淵、董七縣;七源州領水浪、琴、脫、容、披、平六縣;上文州領杯蘭、慶遠、庫三縣」,《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十八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朔
- ^ 《郡縣時代之安南》,黎正甫著,商務印書館,重慶市,民國34年7月,第256頁
- ^ 《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32冊,雲貴交阯,第108頁
- ^ 「丁亥,並交阯……,諒山府之新安縣入丹巴縣,如敖縣入丘溫縣」《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七永樂十三年八月乙丑朔
- ^ 「設交阯諒山府及七源州、廣源州、上文州、下文州、萬崖州、上思郎州、下思郎州、九真州、嘉興州、廣威州十州;多翼縣、古蘭縣、丘溫縣、鎮夷縣、丹巴縣、脫縣、淵縣、大蠻縣、宣化縣、富良縣、弄石縣、大慈縣、感化縣、永寧縣、宋江縣、俄樂縣、安樂縣十七縣儒學,宣化府陰陽學、僧綱司,廣威州陰陽學、醫學、道正司,萬崖州僧正司,太平縣、鎮夷縣二縣陰陽學,太原縣醫學、僧會司、道會司,古蘭縣醫學,道會司,多翼縣、洞喜縣二縣,陰陽學、醫學、道會司;乂安府常豊倉、新平府常平倉、建昌府廣平庫〔廣本平作用〕」,《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十永樂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癸亥〔舊校改亥作酉〕
- ^ [嘉靖]《欽州志》,林希元纂修
- ^ 「楊添,字文益,西安人,居家孝友練達世務,元末隱居不仕,洪武辛未以人材徵授道州巡司機察軍兵揭奚事上讞稱㫖進迪功郞監榷羅源,永樂初詔求賢良,閩省舉添以應陞河南祥符縣知縣,明察內敏,清操氷蘗,薄賦緩刑,士民稱便,先是強民李四漢援附權貴挾勢害民,添按捕而誅鋤之,四漢計脫去,令奸屬捧赦書直至公堂,開視之乃胡元條例也,添乃詰執元惡及諸醜類平訊之盡得其諸所奸利狀,請於朝,悉流之塞外,四境肅然,民爲之歌曰:吾人植楊侯,力鋤強梗,辨冤抑民以安衆,足食天道,公世其職。宦成之日,居功益謙,欲追蹤卓魯以展其蘊,會貴戚稍不法,添屢加裁抑,竟被誣謫丹巴縣,尋卒於官,後仲子儀知鄧州,道經祥符,父老羅拜如添生還。」,天啟《兩浙名賢錄》,徐象梅撰